第35章 天地人之杀戮道①(1/2)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老子名言犹如一枚核弹,引发了人类社会持久不息的思考和争论。究竟天地为何如此"不仁"?圣人又是出于何种居心而对百姓"不仁"?且看小弟今日醉翁之意不在酒,为诸位娓娓道来。</p>

"天地不仁",何以如此?我们不妨先从"天地不仁"说起。世间万物,无一不服从于天地的规律运转。日升月落、四季更替,统统听命于天道循环。哪怕是滔滔江水奔腾不息,终归要受制于江海之限。虎狼猛兽,最后也难逃天命。人类自负聪明,却也无法撼动天地运转的规律。</p>

所谓"不仁",乃是对生灵的看重程度。天地运行,只讲究循环轮转,不分青红皂白,轻重缓急。一切唯自然法则,毫无人性关怀。春华秋实,生机勃勃;寒冬腊月,萧索凄凉。天地如此"不仁",视万物如等闲芥子,百生百死,对于众生毫无怜悯。</p>

但细细想来,天地之所以"不仁",恰恰源于其公正无私的本质。天地之大,哪有时间和精力关注每一个渺小的生灵?况且,天地运转,本就是为了维系这个宇宙的永续循环,何来偏袒?所谓"不仁",不过是人类自己的投射罢了。我们习惯于以人的标准来评判天地,结果自然感觉天地"不仁"。殊不知,天地本就不分贵贱贫富,唯有其超然的自然法则。</p>

再者,天地"不仁"恰恰体现了其博大包容的胸怀。无论是春华秋实,还是寒冬腊月,天地都在默默承载。生灵涯莫宁,飞升堕落,天地不以为意。它宠爱百卉争妍,也容纳枯枝败叶。这才是天地之大,不以当下喜怒哀乐为动。它超越于人类的情感之上,安然处于自然规律之中。所谓"不仁",不过是人类自己的局限性而已。</p>

圣人的"不仁",百姓遭殃。既然天地之"不仁"尚且如此可解,那么圣人为何也要"不仁"于百姓之上,使得生灵遭殃,举世皆刍狗?这其中又有何含义?</p>

我们不妨先来分析一下什么是"圣人"。所谓"圣人",乃是通达天道,洞悉人情的智者。他们不仅拥有超凡的智慧,更能洞见事物的本质,把握住事物的脉动。相比于凡人肤浅的认知,圣人无疑是更高层次的存在。</p>

但是,即便是这样的圣人,为何也要对百姓"不仁"呢?关键在于,圣人的目光与凡人不同。他们洞察万物,了解人性,明白天地之道。对于他们来说,百姓的喜怒哀乐,不过是宇宙运转的微末波澜而已。就像天地之"不仁",圣人也必须超越于人性之上,遵循更高层面的原则和法则。</p>

比如,一个贤明的君王,为了国家长治久安,可能不得不做出一些牺牲民众利益的艰难决策。从百姓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不仁"的。但是从圣人的视角来看,这却是把握大局,维护国家根本的表现。对于圣人而言,一时的民怨又算得了什么?他们的眼光放在了更宏大的格局之中。</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