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影响深远209(2/2)

好书推荐:

朱橚组织参与编写的着作共有四部,分别为《保生余录》、《袖珍方》、《普济方》与《救荒本草》。</p>

《保生余录》全书两卷。</p>

《袖珍方》全书四卷,载方三千余,其中不乏周王府自制之方。</p>

此书编纂严谨,以方授药,总结历代医家用药经验,条理清晰,便于应用。</p>

《袖珍方》在大明被翻刻十余次,足见医家对其重视程度,对大明西南边疆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巨大。</p>

《普济方》被誉为采撷丰富,编排详尽,自古经方无出其右的巨着。</p>

全书共一百六十八卷。</p>

含方脉总论、运气、脏腑、身形、诸疾、妇人、婴儿、针灸、本草共一百余门,计一千九百六十论,两千七百一十五类,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方,二百三十九图。</p>

所述病症皆有论有方,保存大量明代以前失散文献,为后世医学者提供丰富研究资料。</p>

在所有着作中,《救荒本草》成就最为显着。</p>

若《普济方》重在整理综合前人成果,那么《救荒本草》则以开拓新领域见长。</p>

历朝历代,华夏百姓大多赋税沉重,灾祸频发,生活艰辛,常以草根树皮果腹。</p>

元朝加之民族压迫严重,明初战乱甫定,百姓尚未休养生息,生活更为困苦,糠菜度日成为常态。</p>

百姓在长期食用野生植物过程中积累了诸多经验,亟待总结提升。</p>

另一方面,华夏自古药食同源,本草学的发展也为野生植物的认知与利用提供了宝贵资料与方法。</p>

朱橚及其周围学者,以此为基础编纂《救荒本草》。</p>

但《救荒本草》具有资源调查性质,仅限于食用植物,与传统本草有所不同。</p>

可称《救荒本草》为记载食用野生植物的专书,是传统本草学分化而出的产物,也是我国本草学从药物学向应用植物学发展的标志。</p>

《救荒本草》全书两卷,记载植物四百一十四种,其中近三分之二未见于前代本草书。</p>

与传统本草着作不同,朱橚的描述源自直接观察,不做繁琐考证,仅以简洁通俗之言表述植物形态等。</p>

每种植物附一插图,图文相得益彰,颇具地方植物志之风。</p>

尤为珍贵的是,此书之图比以往本草着作更为精确真实。</p>

无论普及植物学知识,还是方便民众寻找食物,皆具有重大意义。</p>

因作者有实验药圃,可随时对植物进行细致观察,故《救荒本草》在植物描述上达到较高水准,能抓住植物的主要特征,如花基数、叶脉、花序等。</p>

并运用一些易于学者与民众理解,简洁准确描述植物特征的植物学术语,对植物学发展影响深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