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讲:列王纪上下(一)58(1/2)

我要跟大家招认一件事,我在学生时代很讨厌历史课,我的历史老师是个退休的牧师,他很努力地把课教得极其无聊又枯燥,都是在讲年代、战争、国王、女王,你有没有遇过那样的老师?把历史讲得很复杂,完全跟现代脱节,让人觉得读历史根本没用,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我对历史的认识仅限于一些内容枯燥的教科书,其中许多书用二分法,把一切分成好和坏。很有意思的是,《列王纪上下》也像这样,里面记载的王不是好王就是坏王,这个是坏王,那个是好王。</p>

《圣经》大部分在讲历史,但只讲一个国家的历史,不是谈中国、印度或美国历史,而是在谈一个民族的历史。因为上帝看重他们的历史,别国的历史也许很有意思,但这个国家的历史最重要,因为关系着全人类。</p>

以色列这个时候进入了第二阶段的领导模式,我这里有一张图表,大家可以一起来看一看。这里是西元前2000年,这里是西元前1000年,这里是西元前500年,他们从亚伯拉罕到大卫,花了一千年才得到上帝所有的应许,其间出了几次状况,比如他们在埃及为奴四百年,连进入应许之地之后都受到很多人的攻击,像是米甸人让他们遭遇了许多挫败,但是他们勇往直前,最后他们终于建立了大卫的王国。这段走上坡的历史,记载在《圣经》中的《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约书亚记》《士师记》、《路得记》、《撒母耳记上下》。但是到了《列王纪》之后,以色列就开始走下坡了。</p>

他们花了一千年才拥有的一切渐渐失去,过程就记载在这两卷书当中。所罗门之后不久就发生内战,国家分裂成北方十个支派和南方两个支派,之后再也没有统一过.所以现在已经没有一个统一的以色列民族。北方的十个支派,保留了以色列国的称号,因为占大多数,有十个支派;南方的两个支派叫犹大国,因为犹大是个大支派,还有人数很少的便雅悯支派。所以内战之后,以色列分裂,北方十个支派不断走下坡,到最后,全部都被掳到亚述那里去了。南方走了几次上坡,后来又走下坡,他们有两个很好的王,其中的一个是希西家,还有一个幼小的君王约西亚,他八岁就登基作王,但是之后,还是继续走下坡,最后这两个支派被掳到巴比伦,他们的结局回到原点,本来在埃及为奴,现在又被掳到亚述和巴比伦,真是很悲哀的故事。</p>

读这两卷书的主要目的,是要知道教会也可能会面临这种下场,你可以得到一切,也可以失去一切,而失去通常比得到还要快。</p>

我们一定要去比较,他们为什么会失去一切?为什么会不断走下坡?最后再来看一下这张图,他们被掳七十年之后确实归回祖国,但再也没有重获自由。他们这个时候由祭司来治理,而不是先知或君王,他们先后被埃及人、叙利亚人和希腊人统治,曾经被希腊王安提阿哥四世严重迫害了三年半,这个王的行径非常恶劣,恶劣到什么样的地步呢?他在圣殿的祭坛上献猪,还在圣殿内竖立了宙斯的雕像,把圣殿内的房间变成妓女户,完全是个敌基督的样子,这是以色列人所遇到最可恶的统治者,最后是由罗马人统治。再来是大卫的子孙耶稣基督,因为约瑟和玛利亚延续了这条君王的命脉,两个人都是大卫王的后代,所以一千年、五百年,一千年后大卫的子孙耶稣降临的时候,应许就实现了,这是《列王纪》的背景.</p>

前面谈过的《撒母耳记》,写的是以色列的高峰期,而《列王纪》则是记载从那里一路走下坡的经过,才短短五百年的时间,实在是可悲。</p>

再来看一下这几个重点,之前说过以色列在每一个阶段有不同的角色出来担任领导人,最早是由族长带领,大约五百年之久;再来是由先知带领,从摩西到撒母耳;然后是由君王带领,从扫罗到西底家;在被掳归回祖国后,则是由祭司带领,这里应该是约书亚,不是所罗巴伯,从祭司约书亚开始,一直到亚拿尼亚和该亚法。</p>

所以《列王纪》在讲君王统治时期的以色列王国,希伯来圣经称这卷书为“以色列王国”,而不是列王,我们把这卷书的书名译作“列王”,但希伯来圣经的书名是“以色列王国”,这是因为“王国”这个词在希伯来文当中有特别的含意,跟英文不一样。英文的“王国”意思是一块地,像是英国的全名是“联合王国”,但英国既非联合、也非王国,要不是没有名符其实,这个名字其实还不错。我们很容易把王国这个词想成是某个地方,但“王国”在希伯来文之中是指统治权,而不是统治区,是一种权柄、而不是一个区域,重点在于君王拥有多少统治权,而不是多大的统治区。</p>

当我们谈到上帝的国度时,并不是在讲一个地方,而是在讲统治权,我们讲的是治理权,是那个权柄。但是因为英国是所谓的君主宪政体制,女王虽然有王权,却没有实质的统治权,目前是由首相在统治,可以说,是我们剥夺了皇室的统治权,所以英国皇室的权力很小。但是这种体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防止权力落入别人手中,所以我们的军队,还有我们的法庭,不是直属政府,而是直属女王的,这样可以防止太多权力落入政客的手中,所以英国皇室的重点不在可以运用多少权力,而在防止权力落入他人手中。</p>

但是在一个真正的王国中,君王拥有最高的权力,法律是由君王制定,没有国会,没有投票,没有反对党,统治者是君王,全由君王根据法令来统治,而不是根据辩论,法律全由君王制定,大家只能服从。你们想不想住在王国中?希不希望英国由一个人统治?由他制定一切法律,没有国会,没有选举,没有投票?你们都不确定,我只要两分钟,就可以说服你们接受,如果我能找到好的王——行事绝对公平,愿意为百姓舍命,对穷人还有病人,照顾的面面俱到,你想不想住在这样的王国中?</p>

一个王国怎么样,完全是由王的品格来决定,如果王英明,君主制度是最好的政府;但是如果王昏庸,君主制度就是最坏的。所以我们都比较喜欢民主制度,因为可以防止某一个人得到太多的权力。但是就像丘吉尔说的,民主制度是最坏的体制,除了其他的体制之外。他的意思是说,民主制度最安全,因为你读历史就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坏王要比好王多十倍。正如阿克顿所说,权力使人腐败,绝对的权力使人绝对腐败。当所有的权力都在一人手中,那一定会走偏,因为权力会使人腐败,我们称这为独裁政权,但那就是王国。</p>

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两卷书在希伯来圣经中的书名是“以色列王国”,而王国是由一人统治,当这个王不在了,他的王国就没有了,这时会再展开另一个王国,我们说以色列的王国,他们则说是以色列众王国,一个接一个的王国。如果想了解什么是“上帝的国度”,就必须要了解这个背景。“联合王国”这个词无法帮助你了解,你必须要从《列王纪》来了解,所以王的品格还有言行会决定国家的命运。</p>

以色列没有王之前,历史书都在讲百姓做了什么,以色列一有了王之后,历史书都在讲王做了什么。因为王做什么,百姓就会做什么,王会要求所有的人遵行他的命令,所以百姓都是照王命而行,所以王的品格,就成了最关键的因素。遇到好王,就会国家太平,遇到坏王,就会战事连连。所以以色列的重点是放在君王的所作所为,包括好王和坏王,而评断王的好坏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大卫,像大卫的王就是好王,不像大卫的王,就是坏王。大卫成了一把量尺,主要是看早期的大卫,在他走下坡之前,大家会看这个王像不像大卫,像不像他的先祖大卫,用这个做为判断的根据。但是背后有更深入的原因,如果他们行事为人像大卫,就是行上帝眼中看为正的事,否则就是行上帝眼中看为恶的事。</p>

《列王纪》的描述很简单,不是好王就是坏王。我前面说过,百姓向撒母耳求一个王,撒母耳告诉他们,立王的代价很高,甚至提醒他们说,你们已经有王,上帝就是你们的王。在士师时代,基甸打败米甸人以后,百姓来求基甸做他们的王,开创一个王朝,并且让他的子孙接续他代代作王,但是基甸很有智慧,他说:我不做你们的王,你们已经有一个王,上帝就是你们的王。不过,后来他们改变了主意,还是立了王。</p>

严格说起来,《列王纪》其实不像一般的历史书,因为它描述每个王的篇幅都不同。比如,南方有一个王叫做暗利,各位记得吗?这个王的政绩不凡,非常有政治才华,对经济发展大有贡献。暗利的政绩不凡,大有作为,但是《列王纪》只用七节经文就把他给打发了,因为尽管暗利的政绩很好,但他所行的是上帝眼中看为恶的事,所以,不管他的政绩多好,在上帝眼中仍然一文不值。上帝就是根据这个来评断首相,他们也许有很好的政绩,但上帝不看这个,上帝看的是他的生活态度,看的是他的信念和行为。但是有些君王则用了好几章的篇幅来描述,从这个比例可以看出上帝看事情的角度。</p>

这两卷书确实是在讲历史,但内容有所选择,历史书不可能客观。每次有人坐下来写历史书,都会做三件事,第一步是选择,选择要记录那些历史,从所有的事件中选出你觉得重要的部分来记录。在选择之后,第二步是串联,他必须把所选出来的事件,一一加以串联起来。第三步是解释,为什么这些事件可以串联起来。所以每个史学家都会经历这三个步骤:选择、串联还有解释,所以史学家必须决定哪些事件重要,决定哪些事件有关联,这些事件又为什么有关联。所以《列王纪》的历史不可能客观,而是主观的,这是上帝写的。</p>

我之前已经说过,《撒母耳记》和《列王纪》,在希伯来圣经中称作先知书,《约书亚记》和《士师记》也是,因为这些是先知写的历史书,是从预言的角度来写的,是从上帝的角度来写的,由上帝选出重要的事件,由上帝来串联并且解释事件的缘由和结果,所以我们不是在读历史,而是在读预言。</p>

《列王纪》是放在希伯来圣经的第二部,第一部是五卷书,摩西的律法;第二部是先知书,包括前先知书和后先知书;再来是着作书,集合其他各类着作,像是《诗篇》和《箴言》。后先知书则包括了《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和十二卷小先知书。我们常把这些叫作历史书,把那些叫作先知书,但是犹太人比较有智慧,把这些分成前先知书和后先知书。</p>

好了,现在继续往下看。我们在谈以色列王国的历史,这个历史里面包含了教训还有信息,不只在讲历史,也在讲历史所带来的教训,这两者大不相同。有人说历史会重演,这是必然的,因为没有人肯听;有人说如果忘记过去,那就注定了要重来一遍。所以历史很重要,否则的话,我们会重蹈覆辙,学不到教训。所以我们要读这段历史,这是在讲历史,也是在讲历史所带来的教训。</p>

有一个很清楚的模式,如果我们把每个王的统治时间加在一起,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把总年数除以君王的人数,就会发现,每一个好王平均统治时间是33年之久,是不是很有意思?但是每个坏王平均只统治11年,这就是历史的结果。整体看来,好的政权比坏的政权持续更久,平均起来,好的统治者比坏的统治者执政更久。从这里可以看出上帝掌管历史,这是一个按道德运作的宇宙。像是在这段历史中,昏君的统治时间,只有明君的三分之一,如果好王平均统治33年,但坏王平均统治11年,这表示上帝让好王的统治时间比坏王多三倍,对吗?所以这里才会仔细计算每个王的统治时间,你自己就可以计算。这表示你读《列王纪》的时候,需要自己计算一下,想想看你读到的这些有什么含意?否则你只是看到这个王统治30年,那个王统治15年,觉得读这些很枯燥,其实不然,当你去计算那些数字,会发现上帝在掌管历史,这是从古到今不变的真理,好的政权比坏的政权长久,因为是上帝在掌权。</p>

我们继续看,总括来说,以色列王国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统一王国,这个阶段有三个王统治以色列十二个支派。统一王国的三个王,第一个是扫罗,他是个坏王;第二个是大卫,他是个好王;第三个是所罗门,他有好有坏。但是上帝让扫罗、大卫、还有所罗门这三个人,分别作王了40年,这有重要的含意。因为上帝总是用40这个数字来测试人,在旷野40天,在旷野40年,上帝用40这个数字来……怎么形容呢?这是上帝的试用期,期满再决定接不接受。在上帝眼中,40年是试用期,当十二支派团结在一起的时候,上帝给这三个王完整的试用期,这是在测试他们作王的能力,很可惜他们全都不及格。每一个刚开始都做得很好,最后都做得很不好。然而上帝却说当中的大卫是合祂心意的人,这三个王没有一个是有始有终做好这40年,所以统一王国最后失败了。</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