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朝堂之争梅下听话(1/1)
定安城这一场雪来得快,歇得也快,不过短短一日功夫便停了,约莫半日,落雪也无,只余积水和湿冷之意。 翌日,百官冒着寒湿之意上朝,约莫是天气太冷的缘故,朝堂之上便是剑拔弩张,吵得如火如荼。 主要还是为北地起义一事争论不下,齐王赫连长瀚一派偏于激进好战,倡议明面安抚,暗里镇压,否则今日起义反敌,明日就敢举义朝自己人挥刀造反。 皇太子赫连长明一派,素来行事外柔内刚,又因想趁机将楚王圈回京都,便也有顺水推舟之意,此人若是在北地得了先前北晋王那样的民心军心,那才是真的无敌手。 楚王赫连长晖一派,如今是有口难辩,本意是得民心争兵权,机关算尽,临了却因为北晋王一死而陷入两难,怎么抉择都不大好。 明面安抚,暗里镇压,这样行事得不了民心,楚王接手北地驻军不过短短一年时间,也没什么军心可获,如今被另外两派联合打压,这一招便落了后手。 当下进无可能,退也不甘,更是被另外两派泼了脏水,说北地只认王爷不认皇城之主,早有异心,如今北地的王爷是谁? 楚王派也不是孬货,落了后手也无妨进言,在朝堂之上便火力全开,他们只抓住一点,做事太绝便寒了天下人的心,民众义举反敌一事,无论如何都不该镇压。 几方各执一词,争来吵去,几乎跟街头巷尾吵架的妇人无异,张牙舞爪,口出恶言,何有为官的体面可讲? 赫连普威端坐在上,看着满堂心思各异的群臣,心有戚戚,原本对皇三子不入皇陵的那点怒火,此时也磨灭了个干净。 皇三子洒在沙场的血,还未凉透,这些人却在这里落井下石,不为守疆卫国出谋出力,却能为党争鞠躬尽瘁。 这个朝堂,看来已不只是他的朝堂了。 这日,这位稳坐皇位二十余载的皇帝,做了一件有史以来最随性的事,那就是拂袖离朝堂而去。 吵得脸红脖子粗的大臣们,看着拂袖而去的皇上,又看着空荡荡的皇位,立时偃旗息鼓,惶恐不安地叩首请罪。 一直缄默不言的群臣,则跪拜恭送皇上退朝。 赫连普威一回到英武殿,入眼就是那堆砌如山的折子,窝心火更甚,他也是被气糊涂了,竟然回了英武殿。 赫连普威当即起身,出了英武殿的大门,往南面的承乾宫去,英武殿里奉茶的内侍,捧着杯盏还来不及送上来,便见皇上恼怒而去,立马跪地相送。 年逢恩跟在皇上身后,不敢言语,连手里那件御风大氅都不敢送上前去,以他侍奉多年的经验来看,今日的皇上是真的恼了。 这种恼不止是生气,远比生气复杂的多。 回承乾殿有两条道可行,今日皇上走了最远的那条道,要绕过清辉阁,过狭长甬道,再经过崇文楼的后门,才能转回承乾宫的角门。 心有恼气,赫连普威也不顾什么正门不正门,抬脚就迈了进去,年逢恩跟在身后大气不敢出,哪里顾得上什么皇上不走后门、角门这一茬,只亦步亦趋地跟在皇帝身后。 刚入后门没走几步,便听见转角那头有声音传来,仔细一听声音,还是一大一小。 “殿下,您何必跟下头那些人置气呢?此处风紧,您还是跟着下官回阁内吧。” 另一个更显稚嫩的声音低而婉转,“大人,我没有跟他们置气,我只是想不明白,同样都是在宫里,我怎么什么都不知道,他们却知晓地那样清楚?” “于他们来说,那是戴罪王爷,可于我来说,那只是我三哥,我就想知道,他们说的是不是真的” 那稚嫩的声音渐渐矮了下去,其中的失落与伤感,竟是怎么都掩饰不住。 另一个声音稳重清悦,迟疑了一刻才出声,“殿下既然心有不解,何不去问陛下呢?” 那稚嫩声音又起,“我怎么能?英武殿的灯火时常燃到天明,父皇满心为着江山社稷,通宵达旦地操劳,我连盏茶都不敢奉上去,怎么能再去分父皇的心神。” 那声音一顿,又起,“再说,他们在我跟前说的那些话,若是父皇知晓了,指不定怎么呕。我尚且觉得三哥不应背负那些话,那父皇不是更不落忍三哥背负那些话?另外,单凭父皇为天下人操碎了心,到头来还污了耳朵,那才是诛心。我既为人子,心总该是向着父皇的,大人,今日那些话莫让父皇知晓了才是。” 话听到此处,也知了个大概,赫连普威心头那股恼火渐渐熄了下去,心境也渐渐冷静。 是了,这满朝野,估计也只有皇七子才对皇三子还有点赤诚之心,赫连普威稳步不前,望向身旁那株腊梅树。 听见那边头话又起,“殿下有心,下官受教了。” “大人懂得道理远比我多,又打趣我了,不过大人请回吧,我在此处坐坐就来。” 那稳重些的声音又起,“哪有殿下在此处吹风受冻,下官却躲屋里的道理?” 噗嗤一声稚子笑,清脆随风入耳。 “大人这般讲话,当真是有趣,不过,您主要是忧心我不回学堂吧。” “下官不敢。”也不知那人说这话的时候笑了没有,此处隔了一个转角,看不见那头的情形。 “只可惜我愚钝,读不透那经史子集,白白浪费了大人满腹经纶,大人这般人品才学,就该去父皇跟前当值。” “殿下,您不能因为下官管着您读书,就将下官往陛下那里推。再说,下官哪里够格往陛下跟前去?殿下着实有埋汰下官之嫌。” “没有的事,我对大人钦佩不已,何来埋汰一说?大人这是又打趣我了。” “没有的事,下官实话实说,不敢打趣殿下,”那人一本正经地回话,还不忘提醒一句,“殿下,您该回去读书了。” 听了这半天,原是以散心为由逃学的皇子和侍讲老师的对话。 腊梅香扑鼻,那股恼火彻底熄灭了,赫连普威转身原路返回,未发出半点声响。 见其面色不似先前那般,年逢恩赶忙腆着脸将大氅给皇上披上。 远离崇政院后,赫连普威才出声,“哪里就冷到朕了?值得你这样慌。” 年逢恩闻言一怔,随即露出一抹笑,“是奴婢多虑了。” 赫连普威碾弄指尖那颗腊梅花苞,正欲待放,香气已浓,他嗅着腊梅香出声问,“皇七子的侍讲是谁?听声音,年岁不大。” 他已很久没将心思放在这位小皇子身上了,很多事都记不大清,尤其是近来被几个大的惹恼火了。 年逢恩紧忙回话,“回陛下,现担任七殿下侍讲的是中书令的嫡孙梅涔,年二十。” 赫连普威略一思索,面色已然和虞,“难怪跟老七讲话也是一板一眼的,原是得了祖父真传。” “陛下说的是,梅翰林此人,确有其祖父风范。” 赫连普威看了看指尖腊梅,到底是没丢,低声感叹,“也难怪,幼时丧父,由祖父养大,便也跟着有一学一了。” 复又长叹一声,“可惜啊,丧子之后的梅正卿万事看淡,无心仕途,眼里只有两个宝贝孙子,现如今才舍得在仕途上出力,所幸来的不晚,还培育出了两个好苗子,也算后继有人。” 年逢恩连连点头,跟着附和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