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拜井得泉(1/2)

汉军在与时间赛跑,疏勒城断水已经十余日,现在全军都将生还的希望寄托在太轼身上,干渴折磨着汉军士卒,每一天都会有伤卒因干渴而死亡。

烈日炙烤着连绵起伏的大地,石修带着十余名汉军士卒在城头监视着西面涧内的北匈奴营盘。午后时分屯长张封提着黑色的陶罐神情萎靡地走上城头,一人分着饮了一口马尿。

看着嘴唇干裂、神情疲惫的石修,张封忧虑地道,“马已无尿,太轼已掘十余丈,仍无水……”

张封没有说下去,石修望着头顶上那白晃晃的日头,不禁一阵头晕目眩,摇摇欲坠,他赶紧手扶垛口,闭目平静自己,二人默然相对,黯然无语。

人早已无尿,现在尿臊味熏人的马尿成了甘霖,成了救命之物。无水的这十余日,士卒们将马尿一滴不剩地收集起来,屯长张封亲自分配,人马允着少饮,温润一下嘴唇、咽喉。

又是两天过去,战马有十余匹已奄奄一息,马已无尿。被干渴摧残到绝望的士卒们只能将一团团臭哄哄的马粪捏紧,挤出其中的粪汁滴进嘴中,缓解喉中烈火烧灼般的干痛。

水,在西域最宝贵的水,现在已经成为决定汉军生死存亡的决定因素。耿恭躺在官署内火炕上,尽可能减少行动。他将一团略带湿气的马粪捏紧,置于鼻上,希望能吸进丝丝潮气。他嘴唇干裂出血,钻心般痛,心急如焚,却一筹莫展。

栗米、草料有的是,位于麻沟河山梁上的疏勒城,土层下都是干土。要是再无水,要不了几天,汉军必亡,疏勒城必破!

掘井的士卒已经挖到十余丈深,挖出来的土在官署旁边堆成一圈小山,但土层依然是干的,无一丝有水份的迹象。所有人心都有点凉了,可只有太轼仍坚信井中必有水,士卒只得不依不挠地继续往地下掘进,并将一篮一篮沙土吊到地面。

这天午前,蒲奴单于又下令组织了一次惨烈的试探性攻城,没想到已陷绝境的汉军听到牛角号声,便振作精神从炕上挣扎着起身,奔上城头后竟然又将北匈奴士卒给压了下去。攻城虽再次失败,但蒲奴单于却无比兴奋。因为,汉军行动明显迟钝,城头有数十卒被骑弩兵射杀。

他知道,只需再围些日子,疏勒城必破!

汉军已经被干渴折磨得近乎绝望,敌退了下去,汉军士卒却一一瘫倒在城头,他们连走下城头的力气都没有了。每一天都有伤卒死亡,耿恭无计可施,他挣扎着亲自举火为几十名殉国士卒火化后,回到官署一阵头晕,眼前金星直冒,赶紧躺到炕上将息一下。

早已过了晌食时间,但士卒们已经感觉不到饥饿,手捏着焙熟的麦粒却没人敢扔进嘴中!

现在潮湿的马粪已经成了宝贝,新鲜的马粪一粪难求。他手中捏紧一团马粪,仰头放到鼻孔下。可手用力捏,却再挤不出一点潮气来。无奈,他只能贪婪地放在鼻前,抽着鼻子希望嗅到潮汽。正在这时,太轼来请罪了,他带着愧疚、悔恨跪下道,“校尉,末将该死……掘井十五丈,愣是无水……不应……这样啊……”

真是见了鬼了,太轼第一次对自己产生怀疑,汉军已经再无力择地掘井,这宝贵的十余日或许被自己浪费了。十五丈深,怕是快有疏勒城东侧的山涧深了,却依然无水,这怎么可能?!

太轼的话却令耿恭心里隐隐产生一丝希望,他摇摇晃晃地起身,慢慢走进院中。他悲愤地仰头看着苍天,天上无一丝云彩,晃眼的烈日正挂在头顶,令人目眩。难道是天意吗?人尿、马尿、马粪汁,让士卒们在断水后维持了十数天。可现在人、马已无尿,马粪尽是干的粉末,难道天意该汉军失败吗?

“校尉,是否杀战马……”石修从城头挪了下来,他低声道。

“不到最后时刻,绝不屠战马!”耿恭坚定地摇了摇头,拒绝了石修的请求。战马是战士的伙伴和战友,不到万不得已,即便渴死,也不能杀马。

石修哀叹道,“可那怎么办哪,校尉,最多再持三日……”

“天必助汉军,拜井祀水!”现在只有继续掘井,太轼不服气便说明仍有希望。耿恭忽然想到了激励士卒掘井之法,他脑际飘过前汉孝武大帝时期远征大宛的将士们,便灵机一动,决定拜井求水。

石修、太轼和众将闻言,心里都暗暗苦叹。没人相信校尉拜井便能感动苍天,但绝没有人反对耿恭。早在塞北时起,众将跟随耿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每战都让匈奴人丧胆。每逢绝境之时,耿恭总能率领众将杀出一条血路,令战役起死回生!

耿恭命众将整衣,然后率领众人来到枯井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