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说了正确答案老朱不听啊(1/2)
朱元璋便道:“不错,你不上朝,咱便说与你知道——</p>
革去中书省后,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更置五军都督府,以分领军卫。如此,则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p>
他顿了一顿,又说:</p>
“不过也有大臣觉得要设三公府,以勋旧大臣为太师、太傅、太保,总率百僚庶务。咱现在还有些拿不定主意。”</p>
朱元璋说着,眉头就皱了起来。</p>
他看了看桌案上几堆数尺高的奏疏,不由得叹了一口气。</p>
陆知白终于从他脸上看出了“批不完,真的批不完”的疲惫之色。</p>
心中倒是觉得好笑起来。</p>
大明第一劳模,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啊,黑眼圈都快熬出来了。</p>
陆知白一副关切之色,说道:</p>
“陛下事务繁忙,却也不宜久坐。每半个时辰便要起身走动,远眺,否则有碍龙体。”</p>
朱元璋摇头叹道:“你还说呢?咱都觉得屁股疼,眼睛都要花了!</p>
这些天咱每天要处理二百多本奏疏,大小政务每天都有三四百件!”</p>
朱元璋:???!</p>
他不由得忧心忡忡地叹道:</p>
“以咱的老练,尚且如此艰难,往后那些子孙又该如何手忙脚乱?</p>
必有许多国事被耽误了。这辅佐制度必须尽早定下来。你以为如何?”</p>
尽管朱元璋心中觉得陆知白年纪小。</p>
虽然擅长财货经营,还有工艺技术,但不代表他对于政事也那么懂。</p>
不过,朱元璋向来广开言路,倒也愿意听一听陆知白的想法。</p>
万一有什么可行的奇思妙想,那就是赚到了。</p>
陆知白斟酌片刻,开口道:</p>
“陛下,儿臣以为这三公或是九卿,皆不可取……”</p>
朱元璋眯起眼睛,问道:“你且细细道来。”</p>
陆知白就说:“虽然这样可以分权,但三公九卿本身已是位高权重,又有各自的利益诉求。</p>
若真凑到一起,有些事情是否真能顺畅的商量出利国利民的方案,倒不好说……”</p>
他这有点瞎扯,因为这制度还没开始施行呢。</p>
只是提前预判一下可能的危害。</p>
朱元璋听了,一番沉吟之后,稍稍颔首道:</p>
“你说的也有些道理。”</p>
他现在最在意的就是分权,绝对不能再出一个像胡惟庸那样专权独断的丞相。</p>
但权力太分散了,是否会齐心协力做事?</p>
所以三公和九卿,都被陆知白否定了。</p>
朱元璋不由得问道:“那你可有什么好的法子,能给咱找一些辅佐的贤才?”</p>
陆知白心想:我来就是为了告诉你正确答案的,不要再胡乱折腾了。</p>
他微微一笑,拱手道:</p>
“儿臣以为,陛下想要的这种人,其身份不应该太高,但又应当有真才实干。</p>
所以应从翰林或者国子监中选拔。他们没有实权,却应当有头衔美称,不妨称为殿阁大学士……”</p>
朱元璋听了,露出思索之色,点了点头。</p>
随后却笑起来说:</p>
“这法子有点意思,但国子监那些学生,去地方上历练还差不多,叫他们处理国事,实在为难他们了。”</p>
陆知白顿时有些无言以对。</p>
那国子监不是你要开的吗?现在又嫌人家不够人才。</p>
朱元璋却并不气馁,想了一想,兴致勃勃起来,露出笑容道:</p>
“咱倒是受了启发。这三公九卿确实有不利之处。</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