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乡村教师》(1/2)
下矿井的,但是却对教师这个行业进行了最伟大的诠释。</p>
…………………………</p>
在遥远的黄土高原上,一个偏僻的山村被无知与绝望所笼罩。对于村里的居民而言,固守愚昧和安逸的生活似乎轻而易举,</p>
人性就是这样的。</p>
但是就是这么一群愚昧,无知,好逸恶劳,自私狭隘的人中,出现了一个人。</p>
他的名字叫做李宝库,是一名乡村教师。</p>
对于李宝库来说,这个乡村就像是树人先生《呐喊》里的那间铁屋子,而他就是少数清醒的人,他眼前的孩子们就是他的希望。</p>
只要孩子们肯盯着黑板,那他李宝库就可以成为那支即将燃尽的蜡烛。</p>
在生命的最后,他给孩子们讲讲起了牛顿,讲起了牛顿第三定律。</p>
他知道,眼前的这些孩子并不懂牛顿,并不懂宇宙,但是他相信,总有一天,这些孩子们会懂的。</p>
于是,在这个偏远的村庄里,几百年前就在欧洲化为尘土的卓越头脑产生的定律,以浓重西北方言的童音在二十世纪华国最偏僻的山村中回荡。</p>
与此同时,在距离蓝星五万光年之外,一场持续了两万年的星际战争正接近尾声。在这场硅基帝国与碳基联邦的漫长冲突中,上亿颗恒星和行星被摧毁,无数生命的鲜血足以填满数千颗行星的海洋。</p>
为了遏制硅基帝国的发展,将其牢牢的限制在银河系第一悬臂的顶端,碳基联邦计划建立一条长达五百光年的隔离带。</p>
在这条隔离带上,绝大部分恒星都会被摧毁,而为了保护3c级别以上的文明,碳基联盟将对隔离带中的文明进行甄别。</p>
于是,蓝星被他们发现了。</p>
</p>
发现蓝星后,他们开始对地球文明进行随机选点检测,选中的地点恰好是李老师的学生们。</p>
在蓝星即将毁灭的最后五分钟,孩子们答出了他们会的,也是唯一会的宇宙基本定律。</p>
“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其质量成反比。”</p>
而这个定律,也正是李宝库临死前,一定要让他们学会的!</p>
蓝星文明被保留了下来。</p>
这些孩子们,成为了蓝星的救世主。</p>
在后续的调查中,碳基联邦惊奇地发现,这个人类文明竟然达到了5b级,完全依靠自主进化,没有借助任何外力的培植和帮助。</p>
他们没有记忆遗传,所有的知识和记忆都是后天学习而来。人类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是效率极低的声波,信息传输速率仅为每秒1至10比特。</p>
最高执政官难以置信,这样的物种怎么可能进化出文明。直到参议员向他解释,在人类中,有一种特殊的个体,他们遍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充当着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这种媒介被称为教师。</p>
正是这些教师,使得人类的知识得以传承,建立了文明。</p>
如果宇宙中的高级文明可以轻易决定人类的生死,那人类要怎么证明自己这个文明有资格生存下去呢?</p>
乡村教师李宝库,给出了答案。</p>
——《光明日报》,曹征路,2021年12月31日</p>
《乡村教师》的发表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只是将它交给《人民文学》后,就悄无声息了。</p>
这并不是李立文和曹建林不重视这部短篇,相反,他们是非常相信这篇小说的质量,以及相信李立文这三个字所代表的含义。</p>
果然,在12月份的《人民文学》的期刊中,李立文这三个字的出现,立马惊掉了一批人的下巴。</p>
啥?《人民文学》发表科幻短篇小说了?!</p>
啥?那小说还是李立文写的?!</p>
啥?名字叫做《乡村教师》?!</p>
就在《乡村教师》发表后的!”</p>
……………………………………</p>
在矿上的生活异常艰苦。除了物质条件的匮乏,精神层面的贫瘠同样令人难以忍受。</p>
毕竟,写作是一件相当孤独的事情。</p>
李立文原本是一个喜欢热闹的人。</p>
无论是上辈子,还是这辈子没出名之前,他都是一个喜欢享受生活,享受社交的人。</p>
但是,自从他成名了,他开始厌恶社交,讨厌热闹。</p>
他总感觉别人是带有目的的接近他,他总感觉感觉在他的周围,赞誉和奉承交织成一张张大网,让他透不过气来。</p>
于是,他开始喜欢孤独,喜欢在孤独中感受快乐。</p>
但是,人都是矛盾的。</p>
就像是在热闹喧哗的城市中,人们总有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心境,而如今处在荒凉的矿山之中,又开始怀念城市中的‘歌舞升平把酒言欢’。</p>
不过,好在,马上就要结束了。</p>
李立文放下手中的笔,吹了吹上面的还没有彻底干燥的墨迹。</p>
他站起身,来到窗前,凝视着被大雨模糊的窗户。</p>
雨,下的很大。</p>
不过,他要回家了。</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