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重回母校(1/2)

好书推荐:

一百九十七章</p>

完成了挂职的最大的一项政治任务,陆自明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电话向刘积仁做了简要汇报,得到了刘局长的充分肯定。离结束挂职还有四个月时间,这桩大事落地,陆自明终于可以充分享受挂职生涯的乐趣。要好好规划一下剩下几个月时间的安排,之前主要把业余时间都花在各种交际、应酬上,北京城并没有好好地走走看看。现在应该充分利用剩余时间,深度感受这座古城的帝都魅力。</p>

陆自明再次接到出差的任务,这次是朱豫东副司长带班到广东深圳、珠海,湖南长沙、株洲,河宁省省城等三省五市调研考察小城镇建设,参与考察的有村镇规划处和小城镇建设处,行程初步安排为十天。他早已习惯这样的生活方式,出差成为工作的常态。</p>

陈云同志说过:“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做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做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这是党定政策、做决策、做工作一个重要的方法,通过“交换、比较、反复”,才能得出比较符合实际的结论。对于中央部委来说,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研究制订行业的法律法规、相关政策文件,推动改革创新,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而出台政策法规必须符合行业实际,就必须了解基层的实际需求和状况,于是调研考察成为必不可少的程序和环节,甚至是占主要份量的工作。特别是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巨大,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一项政策在东部地区很受欢迎,但西部地区也许就水土不服;南方地区行之有效的,北方地区就未必行得通。因此,任何一项改革创新举措都要经过调研起草、征求意见、部分地区先行先试、总结经验后再全国推广的漫长而复杂的程序。而这也是被实践反复证明,适应国情的一套工作方法。到各地学习调研,了解基层情况,出差也就成为京城生活的常态。</p>

这次跟随朱副司长调研,没多少心理压力。有四篇稿子,这是在出发前就可以知道的:一个省一篇调研纪要,共三篇;还有一篇总的调研组考察报告。陆自明想写最后一篇考察报告,因为那个报告比较有含金量,三篇调研纪要听起来数量多,其实没多少技术含量,况且类似的调研纪要他已经写过许多,没有多少提升的空间。而调研组的考察报告是需要得出一些结论性或者思路性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少不了要跟司领导深入探讨交流,不仅有助于增进与司领导的关系,也能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水平。</p>

但很遗憾,朱豫东仍旧把三篇调研纪要的写作任务分派给了小城镇建设处,也就是给陆自明;而把考察报告分派给了村镇规划处,其实就是给了曹博士。陆自明知道,在朱豫东的心目中,自己和曹博士的份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为此还难受了一阵子,但是退一步想,其实也是正常的。自己毕竟是来挂职的,领导们大抵抱着对待客人的心态,把尽可能把边角料的活让你干一点,真正核心的工作还是要交给中央部委公务员们的。陆自明想道:也好,既然不要我写报告,乐得轻松。这样一来,这趟调研考察也就没有任何压力了,完全可以当成一趟游山玩水的旅游来看待。</p>

书本里有句话说得挺有意思:“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p>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陆自明的座右铭,他一路游走,一路读书,一路思考。既游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又在思想层面上得到了提升。他之前从未踏入过广东这片热土,匆匆两日,深圳这座城市给他留下了极深极佳的印象。虽然与深州城一字之差,但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两座城市完全不在一个量级,完全无法比拟。</p>

深圳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满城葱翠,色彩缤纷。在这座年轻的移民城市里,南腔北调,五湖四海。每个人都是异乡人,同时又都是深圳人,这里不是他们的故乡,却是大家共同的生活创业热土。在祖国这块试验田里,互融共享,充满活力。年轻的城市,新兴的建筑,年轻的面孔,这片改革开放的处女地上发生的一切让陆自明不由自主想到了美国的发展奇迹。一个移民国度像深圳一样充满无限可能:带着阿肯色州方言口音的年轻人克林顿赢得了总统宝座,皮肤黝黑的小伙子奥巴马成为了奥总。人民带着激情和梦想,奋斗打拼,演绎一个个传奇,也成就了这片土地的奇迹。</p>

陆自明觉得,一个外来人口少的城市或国家,难以保持长期稳定的繁荣。浓厚的方言割裂了人群,外来人们的归属感不强,最终必然影响发展。譬如民国时期,阎锡山治下的山西,采取封闭治理模式,不与外界接轨,自办工厂、矿山,连铁轨模数亦自成体系,一时间貌似繁荣兴盛,被誉为“模范总督”。但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式的繁荣似梦幻泡影,终归是靠不住的。数十年苦心经营,外部势力一来,立时土崩瓦解。</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由是他想到,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欲图富强,必须以开放包容之心态,集聚更多的外来人口,保持活力与激情,方能基业永昌。</p>

结束广东的考察,调研组一行乘坐列车前往湖南。湖南与河宁是毗邻省份,人物风貌相近,在古代曾属于同一个诸侯国,因此到了湖南就几乎等同到了河宁,也可以视为本土吧。此次行程最令他感到开心的是,可以重回河宁省城,那是自己大学生活了四年的地方。正好趁此次机会,可以回母校看一下。毕业十三年,从未回过母校。现在她已从“河宁工学院”更名为“河宁工业大学”,名字听上去高大上不少,但是在江南一带仍旧没什么名气,也没有多少孩子愿意报考。</p>

乘坐从广东开往湖南的列车,风驰电掣地行驶在南粤的崇山峻岭之间。岭南的山一道道、一重重,层峦叠嶂,连绵不绝。列车时明时暗,不停地穿越隧道,仿佛被黑洞一次又一次反复地吞吐。目力所及,尽是郁郁葱葱,苍翠欲滴。深绿、浅绿、嫩绿,那深深浅浅、漫山遍野、充满生命力的绿就这么赤裸裸地侵略着你的眼睛。间或经过一个集镇、一个村落,依山傍水,小河蜿蜒,薄暮冥冥,宁静美好。陆自明坐在车里,认真读着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是钱正熙最近推荐给他的一本书。列车已驶入湖南境内,略感眼睛疲惫,他合上书本,静静望向车窗外疾驰而退的景色,远处山川风貌,陌生而又熟悉,故国神游,思绪万千,凑成一首小诗:</p>

岭南山水尽葱茏,</p>

车过群峰几万重。</p>

正叹春光看不足,</p>

风驰又已到芙蓉。</p>

陆自明心情很平静,或者有点好。阔别河宁十三年矣,后天又将踏上她的土地。这十三年实际是人生的第三次发育期,是蕴含最大改变、最多机会的十三年,是迎接人生大考、决定人生高度的十三年,是饱尝苦辣酸甜、世间百味的十三年,也是成长成熟、逐步定型的十三年。感谢这段岁月,感谢这十三年,不负青春不负天。回首方知,原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p>

湖南省的长沙、株洲两地的考察,没有太深的印象。虽与广东邻近,但两省经济发展相距悬殊。橘子洲头正在修建一座青年毛主席的雕像,规模宏大,遗憾的是还没有建成,四周密密麻麻围着脚手架和安全网。参观了岳麓书院,瞻仰了门口那幅有名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以及爱晚亭等。</p>

最后两天,来到阔别已久的河宁省城。陆自明的心已经迫不及待地飞回母校。用过客套繁冗的、程式化的晚餐,他独自一人向河宁工学院的校园走去。漫步在河宁省城的街头,竟然找不到一点似曾相识的痕迹。没有任何一个熟悉的标志标识,陌生得不敢相认,仿佛从未来过。像自己一样,十三年,河宁亦非吴下阿蒙矣。凭着方向记忆,走了大约二十多分钟,来到河宁工学院的大门,阔别十三年的游子终于又归来了!自己在这里照过两张照片,如今门口的标识已经换成“河宁工业大学”几个大字,校园已经彻底改造翻修,新的标牌、新的大楼、新的建筑,一幢幢、一群群,眼前的景物还是无法与记忆相印证,别梦依稀咒逝川的悲苦,此刻充斥心间。找不到方向,没有坐标,他迷失在母校的怀抱里。</p>

问过一位年轻的同学,告诉他老教学大楼的方向。循着找去,先是看见了建工系的办公楼,坐标原点总算定位了。背面就是老教学楼,苏式建筑风格,一如既往地沉稳厚重,但它更加苍老了。拾阶而上,从北向南穿过教学楼的一楼厅堂,才发现它是那样的狭小局促,与留在印象中高大宏伟的气派完全对应不起来,但依旧是灯火通明。南面的体育馆没有改变,一切总算回到记忆的坐标系来了。走在通往宿舍的小道上,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又那么遥不可及。不知道该哼首怎样的歌曲,应该是周华健的《最真的梦》?张学友的《爱是永恒》?张信哲的《别怕我伤心》或者是beyond的《海阔天空》?但却无法哼出一曲完整的旋律。</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