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殿试(1/2)

张氏对这次科举考试很关心,其原因是因为她要来一个榜下捉婿,就是给赵小六逮一个驸马。</p>

赵小六今年十八岁了,已经有点超龄了。</p>

不过能考中进士的人,年龄也不会太小了。</p>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p>

唐宋以前的科举考试分为明经科和进士科。</p>

明经科,考的是四书五经的经义,和少量的时务策论,只要记忆力好,靠死记硬背也可能过关,相对容易一些。</p>

所以,一个考明经的学生,如果三十岁还没有过关,那就算是老的了。</p>

而且通过明经科考试的学生,只能分配到府、县一级去做个小官。</p>

进士科考的 主要是时务策论,就是针对当时的某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p>

这个东西如果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阅历,单靠书本上学来的东西和想象是不行的。</p>

另外还有诗词歌赋,这也是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的。光靠堆砌华丽的词藻也不太行。</p>

唐宋时期的读书人如果中了进士,直接就是高官得做、骏马任骑,但是年龄也大。</p>

昔日龌蹉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p>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p>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郊,进士及第以后写的,他当时都已经四十六岁了。还嘚瑟一下。</p>

大明朝的科举考试呢?是把明经科和进士科捏合在一起考的。</p>

因为明朝初年,百废待兴,需要的是大量的地方官员。</p>

所以侧重点不同,年轻的岁数小的举人,一样有机会中进士。后来就这样延续了下来。</p>

科举制度太高深,轻易掰不明白。</p>

不过!说一千道一万,归根结底就是说:今年过了会试的,有山东来的、年轻的读书人。</p>

赵令武刚才看名单的时候,特意注意了这个事情。</p>

赵令武说:“娘,今年过了会试的,有两个是山东来的,没娶媳妇儿的光棍儿。”</p>

“真的呀?”</p>

张氏高兴了:“那等殿试考完了,你就把他们领来给我们大家看看。”</p>

赶快给赵锦姝找一个什么驸马吧,女大不中留!</p>

少女情怀没有别的,总是春很麻烦的。不是伤秋悲月就是跟人家跑了。</p>

赵锦姝就是赵小六、赵大妮儿。她现在是永嘉长公主了!</p>

赵小七的名字叫做赵玉姝,她现在是永乐长公主。</p>

藏在帷幕后面偷听的永乐长公主,扯扯永嘉长公主的衣袖。</p>

“姐,你听听!有两个呢!”</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