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七派秘籍(2/2)
“也许它又离群了,被狼吃了。”华山派弟子花一生带着笑意说。</p>
“我认为它生了小羊,成为了羊妈妈或羊爸爸。”将今以玩笑的口吻说。</p>
“无赖!它一定是不小心跌下山崖摔死了。”付仙轻声嗔怪。</p>
“我觉得一只羊不离群应该不会有什么事吧!”黄山派弟子显得有些犹豫。</p>
“圣光小师父,你认为呢?”齐己注意到圣光沉默不语,便点名询问,想听听这位多年未见的弟子在这一方面有何进步。</p>
“回先生,小僧认为那只羊一定会成长,直到终老,最终归于尘土。”圣光回答。</p>
齐己对圣光的回答感到不太满意,忍不住在脸上流露出一丝不悦,轻“嗯”了一声,扫视了各派长老一眼,他并没有真正打算让他们与弟子们一起回答问题,而是直接地说:“各位的回答正如那位先生问他的学生一样,各不相同,这显然与各位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更与各位作为修习武功之人的身份紧密相连。即便圣光小师父和杜姑娘的回答有相似之处,也展现了两人内心的慈悲之念不同,一个是佛门弟子,心中有轮回,一个是道门弟子,心中是自然之理。由此可见,每个人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已经在自己的答案上打上了个人的烙印,反映了自己过往的经历,同时也说明在考虑这个问题时,每个人所站的位置不同,所见也不同。正如一个人,当我们从正面看他时,可以看见他的脸,他的表情;从侧面看他时,只能看见一只手,一个人侧面的曲线;从背面看时,只能看见背影,看见后脑勺;从高处看,从低处看,等等。总之,无论是何种答案,都只是回答了同一个问题的一个方面,没有回答其他方面,更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这就是我们作为人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并非万能,所见有时也是有限的,只有我们不断地对同一事物进行深入的认识,我们才会对这一事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要对任何事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察事物时要有恒心和耐心,要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它,认识它,推测它,我们就会对这一事物有全面的、清晰的认识。”</p>
齐己见堂下众人已经将注意力集中到他的讲课上,话锋一转说:“刚才我只是论述了认识事物的过程,现在回到那只羊的问题上,对于离群的羊,回答大都一致,这说明我们人类是群居动物,安全意识让我们依赖群体,合则生,分则亡。对于没有离群的羊,回答则各不相同,这说明群居只是为了安全,一旦安全得到保障,内部就会出现分歧,每个人为了自己的目的和利益,自然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回答问题。不过,单就那只没有离群的羊而言,我们首先需要分析它是野羊还是家养的羊,野羊会有什么结果,家养的羊又会有什么结果?总之,这个世界是人的世界,是一群羊的世界,人没有看见它们,羊群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有人看见了那群羊,这一群羊才存在于天地之间。所以,我问的只能是已经被人看见的羊,而不是没有被人看见的羊。一群羊,或者一只羊,一旦被人看见,无论是野生的还是家养的,结果只有一个:成为人的食物。所以,那只不离群的羊最终只能成为人的口中食,盘中餐。但是,世事难料,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黄雀之后还有何物,这并非我们所能知晓。不过,无论黄雀之后是什么,排在最后的一定是人。因此,人是万物之灵,在大自然的自由竞争中,人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现在是成是败,这取决于我们自己。即便人是万物之灵,如果不努力,同样只能成为其他生物的食物。儒学是什么?归根结底,答案只有一个字:人。儒学就是人学,是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好人,如何充分发挥我们人的力量的学问。”</p>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