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_分节阅读_第379节(1/2)
杜中宵笑道:“当然不容易。此次军改,对于枢密院,对于三衙,对于下面的将帅,都不亚于打一场大战。此事做得好了,从此禁军大变,再不是从前样子。如果做得不好,不只是我们几个,全国不知多少人要倒大霉!所以此事,只许成功,不许失败!”</p>
陈旭道:“世上哪有必然成功的事,就是打仗,也没有必赢的。”</p>
杜中宵道:“可此事就是如此,只能成功,一旦失败,朝廷受到的影响太大。这一两年,大家不要想有轻松的日子过,政事繁杂,比打仗更累也是正常。”</p>
田况道:“前几日我与杜太尉一起,与圣上议论此次军改。说得细了,觉得处处都不容易。你们现在面对的,还只是枢密院事务,后面还要加上各军。数十万禁军的军改,有多少事情?就只是军中的人员变动,就有数千人,考虑多少事情?”</p>
李复圭道:“数千人这么多?天下大小使臣,也不过数千人。”</p>
田况道:“整训之后,将领比之以前多了数倍,数千人还算多吗?也就是现在钱粮多收,朝廷有钱发俸禄,如若不然,就只是增加的将领,朝廷就不敢全部整训。”</p>
几个人一起点了点头。按照整训后的制度,军官将领不是以前可比,多出数倍。如果不是这几年朝廷收入增加,连俸禄都发不起。</p>
现在宋军的大小使臣不足万人,其中还有许多不在军中,而只是武阶官。禁军八十余万,算起来官兵的比例差不多一比一百。实际上军队中,只有营指挥使以上才算将领,都头都可能无阶,也差不多是这个样子。整训之后,营指挥使已经是中级军官,下面还有好几阶呢。再加上军中效用,各种庶官,官兵比例一下子提高了数倍。仅仅这些军官将领,就够人头痛了。</p>
杜中宵道:“以前军中,除了将领之外,还有许多无阶小官,还有小校,数目繁多。其实这些人每年花的钱,也不比军官少。以后军中除了兵员之外,就只剩下官员和效用,其余名目一切免去。如此军官自然就多了,但条理更加清晰。其中好处,河曲路数年,可以看出来。”</p>
李复圭道:“太尉说的不错。原来禁军中小校和效用,数量实在是多。他们费的钱粮,不比军官差多少。更不要说由于没有专职的粮草官,统兵官贪军饷的事情不少,实在一言难尽。”</p>
李璋道:“军中除兵员外,只余军官和效用,统兵官的权力就削弱许多。”</p>
杜中宵点头:“不错,以后统兵官没有那么大权力了。军中有副职,还有庶务官,各种权力皆有专职军官,统兵官的这个统字就有些名不符实了。没有办法,现在作战,不只是靠着统兵官勇猛,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作战,如何指挥,要的是知识,不比从前。”</p>
田况点头道:“这几个对外战事,凡是河曲路大军参与的,一切顺利。其余军队,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毛病。特别是军中用枪炮,跟以前不同,指挥者最重要的是有知识,而不是勇猛。”</p>
李璋道:“可军中将领,许多人大字不识,如何能够胜任?”</p>
杜中宵道:“军中识字最主要的是看懂各种公文,又不是诗词歌赋。只要用心,一年时间足够学会文字,学不会的也没必要在军中为将。从随州到现在,军中编了许多种字书,现在已经非常实用。整训时会有专门教人识字的,按以前经验,一年时间就能粗通文字。”</p>
赵滋道:“学识字,最重要的是边学边用。如果学了识字,数年不用,很快就忘光了。以前在随州时候,也没有合适字书,军兵学了识字,也找不到书读。在河曲路这几年,太尉找人编了许多小书,民间可是流行着呢。军中备一些,让不识字的人学了识字,便就有这些书读,学得更快。”</p>
河曲路编的小人书早已传到京城,还有不少盗版,在民间卖得极好。李璋知道此事,自己也曾经看过,点了点头。军中教识字,注重实用,不是用的各种韵文,更加不是诗词歌赋,而是身边小事,或者公务实用的编成文字。学了这些之后,没有合适读物,还是很容易忘。有了小人书就好多了,识字之后可以观览,军兵有了兴趣,学得更快。</p>
田况举起酒杯道:“总而言之,接下来的这几个月,必然极为忙碌。不只是军中忙,我们这些人更忙。特别是我和张、曾两位副使,对于河曲路大军并不熟悉,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且饮一杯,望接下来的日子诸事顺遂。忙一忙没有什么,不要出岔子。”</p>
众人举起酒杯,一起一饮而尽。杜中宵和富弼在河曲路多年,对军事务并不陌生。田况、张昇和曾公亮不同,他们哪怕是曾带过兵,也跟现在不同。军制改革,他们一样要学。</p>
此次整训,最缺的就是人才。不只是军中缺军官和将领,朝中也缺官员。</p>
放下酒杯,李璋叹道:“要我做机宜,唉,这几日我看一下,与以前的机宜文字完全不同,不知道该从哪里做起。若说学,我学的可是多了。”</p>
杜中宵笑道:“太尉不必忧心。有外面的将领和官员回来,一切照章办事就好。几个司当中,就数机宜要新立的章程最少,而且人员也不缺,太尉安心。”</p>
李璋摇了摇头,没有说话。他当然知道,自己做这个职位,最重要的原因,是与皇帝的关系。作为赵祯的表弟,最受信任的人,主管机宜,可以让皇帝掌握军中最核心的机密。可是自己虽然统兵多年,却不是从基层做起来的,也没有出外为主帅,对这些实在不熟。要想去学,必然比其他人辛苦。可自己又不难推托,赵祯对此次军改,要一切都掌握住。</p>
第151章 畏难的营田军队</p>
四月初,以李参提举荆湖南北路营田务兼常平仓,以向综知澧州,以冯文显知鼎州,以王罕知潭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使,正式开发两湖。第一批裁汰禁军,营田三州。一时之间,京城变得沸沸扬扬。</p>
谢能与几个将领聚在一处小酒馆里,议论着此事。他们所部的十几个将领,因为不愿再入军校,朝廷已经决定派到荆湖营田。</p>
陈超道:“听说荆湖那里,遍地沼泽,到处都是毒虫,哪里似京城这般繁华!更不要说,此次去的地方,就离着蛮山不远,时常有蛮人作乱。依我说,这不是发配边疆么?”</p>
谢能道:“有什么办法?小的时候阿爹没有逼着多认几个字,现在没心情学了,只好去营田。”</p>
楚南峰放下酒杯,对谢能道:“指使,你在党项时是立了军功的,现在官阶上去,当然不怕到荆湖去。到了那里,手下千百人,也不会干活,没人管着更加逍遥自在。”</p>
谢能连连摇头:“你胡说什么!听说此次营田,可跟平时不一样。哪些人分到什么地方,一年要开多少田,要交多少粮食,都是有数目的。做的好的,自然有赏赐。如果做得不好,惩罚也轻不了。除非官职高到朝廷养起来,不然怎么好过?我们这些低级将领,正是要做事的人。”</p>
陈超叹了口气:“说来说去,就是我们官阶太低,不管是在京城还是到荆湖,终究要做事。真是上世命苦,就没有个舒舒服服的职位给我们做。”</p>
几个人一起摇头,举杯饮酒。</p>
此次营田,虽然朝廷说了许多好处,俸禄不变,钱粮照领,大部分人还是不愿去。只有一些在军中生活艰难的底层士卒,欢天喜地。甚至有的人呼朋引伴,相约一起去荆湖。特别是四五十岁的老卒,对此事最为热心。他们年龄到了,在军中没有一官半职,便就要受人排挤。去营田,靠着自己双手挣饭吃,就连子孙生计也有了着落,当然欢喜。</p>
谢能随着崔宣征讨昌移元智,虽然让昌移元智逃脱,终究平息了叛乱,立了军功,升了官职。不过他自小大字不识,对于读书也没有兴趣,进军校便就如坐监一样。此次全军整训,不像上前,能够蒙混过去。没有办法,只能荆湖营田。</p>
京城万般繁华,更不要说许多禁军的家就在这里,哪个愿意去荆湖?只是没有办法,此次营田是军在京城重新编制,成建制地前去。甚至除役都不可以,不能进军校学成了出来,就必须到荆湖去。</p>
饮了几杯闷酒,楚南峰叹了口气:“怎么如此命苦!去年我有了儿子,今年就要去荆湖,这是什么日子!荆湖一带,自古就是大泽,瘴气遍布,哪里是人住的地方!”</p>
陈超道:“江陵繁华不下于中原,怎么就瘴气遍布了?我听人说,那里河湖众多,又多山,毒蛇猛兽多,却没有瘴气。不是不能住人,不过要开田出来,实在千难万难——”</p>
谢能不屑地道:“无非是把荒地耕出来,种上庄稼,又难在哪里?京西路营田,开出来的一两年就都是好地,那些营田厢军不知多么快活!”</p>
陈超连连摇头:“指使,荆湖与京西可不同。你道以前营田,为何只到襄州?因为再向南,就多河湖,沼泽遍地,营田就难了。可不是把荒地开出来就可以了,那里要先排水,重修河湖,才能够开出能种庄稼的耕地。京西路许多地方种麦,荆湖不同,那里只能够种稻。”</p>
谢能听了不信:“天下间有什么地方,那么多水泽?便如开封府,向称水涝,也不过是夏天的时候雨水排不出去,过不几天自然就消了。荆湖两路,难道比开封府更加水涝?”</p>
陈超连连摇头:“哥哥,不是一回事,怎么比较?你听没听过,古时有云梦大泽?云梦泽说的就是荆湖,那里的河道纵横交错,湖陂一座连着一座,开封府怎么比?”</p>
谢能和楚南峰两人对视一眼,有些不信。他们自小长在开封府,出外作战,不是河北就是陕西,比开封府更加干旱。河湖遍地的地方什么样子,可想象不出来。</p>
都堂,李参与向综、冯文显和王罕拜见宰执。见过之后,他们就要坐火车到江陵,向后南下。</p>
王罕是王珪的叔父,年纪最大,须发尽白。行过礼后,与其余人一起落座。</p>
文彦博道:“荆湖路产牛,已经命转运使司和所在的州县,从民间收买耕牛。你们南下,经过叶县的时候,下车去铁监走一走。与他们商量好,要哪些农具,多少数量,提前早早制造。地方营田,一少不了牲畜,再一个就是要有耕牛。种子由转运使司调拨,南方地暖,端午的时候可以种稻。”</p>
李参拱手:“多谢中书想得周全。只是现在已经四月,到端午节,也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今年能种多少,着实是难说得很。今年去营田的人,口粮还要仰仗朝廷。”</p>
张方平道:“可以从江西路和两浙运粮过去,今年的口粮不必发愁。不过,今年大半年,你们可以及时平整田地。到了下年,口粮就要自足了。”</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