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_分节阅读_第199节(1/2)

第173章 广立村社</p>

杜中宵看了娄知县送来的关报,道:“果然不出我所料,一年多的时间,周围买房开店的员外,还是以前县里的大户。商场的事,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办了。”</p>

一边说着,一边交给身旁的张昷之。</p>

张昷之看了,道:“世间事本就如此。那些员外们,又有本钱,又有手段,又有人情,做生意自然比别人强。一般的百姓人家,除非暴富,不然怎么能开起店来?”</p>

杜中宵道:“话是如此,不过,都是这些人赚钱,地方之权也难免落入他们手中。又有本钱,又有职权,世世代代把持地方。所谓官无封建,吏有封建,无非如此。”</p>

苏舜钦看了关报,也道:“提举,各地都是如此。州县人手短少,只能依靠这些大户治理地方。虽然他们把持地方权柄,但朝廷赋税差役也在他们身上,此治天下之术。”</p>

杜中宵点了点头:“以前如此,是因为朝廷钱粮,是从田里收来的。不用他们做事,钱粮难收。常平司不同,属下各产业,均与赋税无关。如果还用这些人做事,只会让他们赚更多的钱。一边有地,一边靠着工商赚钱,这就难管了。这样吧,你们与常平司下的商场徐主事一起,拟一个条例出来。商场里卖的大宗货物,特别是土产之类,相对容易的,以后均由村社来做。参与立社的只能用中下等户,商场贷给本钱,收买货物。这些村社的货物只能卖与商场,不许卖到其他地方去。”</p>

张昷之不明白:“提举这样做,有何用意?”</p>

“一是商场里卖这些货物,必然有钱赚,绝不会亏钱。这跟其他生意不一样,是稳定的,就当常平司支持地方贫户。中下等户有了这产业,便就不必事事看上等户的脸色。州县有了这个抓手,官员就不会为吏所制。再一个,中下等户有了这额外收入,日子宽松,可以替官府做事。”</p>

杜中宵说的很模糊,好在张昷之和苏舜钦都多年为官,还是理解了杜中宵的意思。朝廷治理地方是有成本的,赋税差役之外,还能够承担一定成本的,只能是中上等户。所以赋税差役在他们身上,管事的公吏也是从他们中出,主动让权给他们。中下等户有了产业,虽然是集体所有,也有了跟中上等户博奕的本钱。官府从中调解平衡,可以从地方大户中收一部分权回来。</p>

其实说穿了,就是团结贫下中农,让他们组织起来,常平司给他们稳定的产业,从被地方大户把持的公吏差役中夺一部分权回来。客户和中下等户有了一部分独立性,官方趁机把权力沉到基层。</p>

这样做能不能解决乡村矛盾?当然不能。地方大户们不只是有钱,还有势,所以才叫势力之家。发展到后来,无非是在常平司的商场之外,自然再出现一个工商业系统,把那些大户们融合进去。</p>

常平司的这个系统,只是向京西路的乡村地区伸进一根棍子,搅动原来一滩死水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大户会倒霉,或者跟不上局势,或者乱做生意把本钱亏光。哪些人倒霉,就跟地方官员的态度和做法有关了。枣阳县这里,杜中宵一定要让史员外倒霉,这一点大家都清楚。</p>

用后世的话说,这就是定向扶贫。扶贫的目的,是改变被地方大户把持的乡村权力结构。进社的村民能不能发财?当然不能。大部分的利润会被常平司抽走,所以不允许他们把货物卖给别人,只是给中下等户一个保底收入而已。出现了其他商业体系之后,就会有人建不受常平司控制的社,那才是发财的时候。</p>

虽然还是有些不明白的地方,杜中宵的用意张昷之还是清楚。他精于吏事,没有多问。</p>

杜中宵道:“商场的徐主事现在镇上,你们与他商量,哪些是营田务可以做的,接下生产这些货物的生意,在治下多立村社。生产一定要简单容易,复杂的东西,不要接。谈定价钱,营田务衙门在里面抽出来一些,以一成为限,做为营田务的收入。由营田务做保,分到治下立的社里。这些村社,以官督民办为原则。营田务衙门给些帮助,比如制做文书,监督契约,各家分钱,一定要公平公正。除此之外,以后收货由营田务派专人,不再委托民户。”</p>

张昷之和苏舜钦点头称是。立社合作是此时天下通行的办法,乡间有各种各样的社。缺耕牛的地方耕田有牛社,几家养一头牛。浇地立的有渠社,许多家合作开一条渠,契约里定好如何分配水。致于托宗教之名,行互助之实的社就更多了。如香社、佛社,五花八门,遍布天下。这些社不但会定下契约按时做一些法事,还会有互助的条款,如婚丧嫁娶,各家帮忙。</p>

弥勒教的发展,就是以香社为基础。反正只说烧香,你知道信的哪尊神?百姓有互助的需求,无法禁绝。朝廷禁一个宗教,大量的香社便换一尊神拜,风头过了又不知换到哪里去了。</p>

杜中宵所说的立社,是以手工业为主,配合常平司下的商场体系。主要是轻工业,本钱少,没有技术含量,给特定的人群赚钱的机会。以乡村的条件,也只能如此做。把他们纳入工业体系,既会耽误工业发展,也虚耗他们的劳动和本钱。</p>

吩咐完了营田务,杜中宵对娄知县道:“知县,比照营田务的条例,你也拟一个条例出来。本县治下,不在营田务辖下的地方,比照办理。有了这些社,县里办些事情,就不必处处倚赖大户了。”</p>

娄知县称是。刚才听了半天,他既不知道杜中宵的意思,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好在不需明白,照着营田务抄就是了。他们怎么写,自己就怎么写,他们怎么做,自己照着做就是了。</p>

杜中宵站起身来,道:“耕田下种已经过了,这些日子,我要用心在厢军的教阅上。有什么事务你们与徐主事商量,拿不定主意的来问我。营田务一切皆有条例,照章办事即可。”</p>

杜中宵不是个事无巨细,什么都管的人。只要有了规矩,让做事的人照规矩办事,他便一般不再过问。所以对文书非常重视,要求一切都要形诸文书,严格按照权限办事。需要自己拿主意的,自有相关文书到案头,每日做些案头工作即可。</p>

文书不是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往往都是连文书的工作都做不好,或者不按流程来。拟文、审批的过程,其实也是下级汇报情况、提出建议的过程。汇报情况是本职,拟出建议是锻炼,这就是官员在基层历练的用意。只是熟悉流程,知道基层是怎么做事的,而不能拟出有价值的建议,说明还没有晋升的资格。</p>

不过杜中宵现在的几个手下,张昷之是重臣被贬,老于吏事,不需要历练。苏舜钦是革职为民之后起复,做事谨小慎微,轻易不敢拿主意,得不到历练。娄知县是基层官吏,自己没有野心,也没有做事的主动性,自外于官吏晋升之外,杜中宵没有要培养的人,纯粹是不想管具体事务而已。</p>

第174章 大炮主义</p>

杜中宵站在小山上,看着山下两队厢军,踩着鼓点不断接近。到了双方接近三十步左右,才各自停下开始整队,装填火药放枪。</p>

杨畋在一边道:“提举,为何要走到这么近?火枪平放,总还是比箭射得远。边放枪,边前进,不是更加好一些?所谓一箭之地,现在用枪了,当是一枪之地,才是立住阵脚的时候。”</p>

杜中宵道:“无他,军中试了多次,只有到这个距离上,士卒抬枪平射,才能足够射中人身。现在军中有枪有炮,立住阵脚的地方,不是一枪之地,而是一炮之地。现在两队相距的三十步,其实是用刀枪时,冲到敌军阵前短兵相接时的距离。”</p>

杨文广道:“提举说得对。现在射住阵脚,是用火炮,比以前远了许多。两军相接,是火枪能打中身子的三十步,比对面拼杀,远的更多了。”</p>

杨畋一直有病,最近才好了些,真正参与军队训练。前些日子都是杨文广代替杨畋,与杜中宵一起训练厢军,对情况更加熟悉。</p>

这个时候用火枪列阵对射,后世常称为排队枪毙。因为极其残酷,特别是方便影视画面表现,常被认为此时的军人,要求比冷兵器的军队要求更有纪律,更有勇气,当然也更加精锐。其实不是,包括枪炮在内的火器都是远程武器,拉开了敌对双方的交战距离,并不比冷兵器时代更加残酷。</p>

火枪对比的不是弓弩,而是冷兵器时代士卒手中的刀枪长矛,火炮代替的才是弓弩的作用。两军摆开阵势的时候,冷兵器作战距离要大于一箭之地,不然阵形无法稳住。到了火器时代,则要大于火炮的一般射程,不然同样无法立住阵脚。</p>

排队枪毙的距离,对应的是冷兵器时代双方互攻,短兵相接时的距离。这个距离,最远也只是长矛兵的那十步八步,冷兵器作战比火器对射残酷多了。要用冷兵器冲开敌方的阵形,可不是身边的人中了一枪倒下,而是血肉满天飞的场面。拿着冷兵器能够硬冲敌阵的军队,必然是精锐中的精锐,常胜军无不是百中挑一的人物。到了火器时代,要求低得多了。</p>

火器更容易暴兵,不只是因为训练简单,还因为其要求本就比冷兵器低得多。无论纪律性还是身体条件,火器时代的步兵,都比冷兵器时代要求低得多。冷兵器时代敢战能战的精兵非常难得,能够硬冲敌阵的精兵,更加少见。普及火器,大降低了难度。</p>

宋军特别重视弓弩,禁军中的一般配置,弓弩手可到六七成。换成火器时代的说法,其实是重视炮的作用,而不是火枪。用后世的话说,就是大炮主义,能够用炮把敌人轰烂,绝不上人去硬拼。</p>

在营田务组织教阅厢军,从最基本的单人对单人对射,到一队对一队对射,到都,都营,杜中宵慢慢开始认识到火器作战的规律,改变了以前的一些错误认识。火枪为什么称枪?因为火枪的作用,代替的就是枪矛,而不是以前想的弓箭。代替弓弩的,是各种各样的炮。这一点想清楚,才能真正认识到现在的火器,应该如何作战。最重要的不是排队枪毙,而是枪炮配合,不然就从现在的军事水平退回去了。</p>

认识到了火枪相当于长矛大斧,火炮相当于各种各样的弓弩,从冷兵器时代的作战,到火器时代的转变就水道渠成。依禁军的传统,最核心的应该是各种各样的炮,枪其实处于辅助地位,杜中宵同样信奉的是大炮主义。</p>

中国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大部分时候都是最富裕的国家,对周边国家尤其如此。军队组织,到作战形式,都是富人的作风。这跟杜中宵熟悉的时代是迥然不同的,要慢慢适应这一点。</p>

现在的火枪火炮水平,宋军会如何组织作战?排队枪毙必然不会被重视,哪怕敌人是同样的火器水平也是如此,而是会制造装备大量的火炮。</p>

此时的宋军,有射速高的弓,弓还有强有弱。有射速稍低但威力强大的弩,有手弩,有蹶张弩,有床弩,床弩还分三牛弩、八牛弩。对应过来,军中就应该装备大量的炮。有装填迅速威办较小射程较近的霰弹炮,还要有利于搬运机动的各种小炮,大量装备的标准炮,还要有重炮。</p>

这才是宋军的风格,是富裕的中原员外打仗的风格。不是一群苦哈哈,拿着火枪去打,而是大量的火炮,铺天盖地地轰过去。历史上欧洲火器时代早期作战的模式,是不适合大宋国情的。</p>

枪炮配合,宋军的短板在协同度差,组织过于散乱。</p>

练了近一年了,杜中宵才清楚,让此时的禁军换成火枪,他们没什么不适应。而且训练精良,用火枪一样是精兵。现在禁军没换枪,不是火枪的原因,而是不适合其作战形式。说到底,就是军中大量的弓弩手定位不清楚。思路一通,认识到弓弩手其实就是炮手,弓弩就是大炮,转变并没有那么复杂。</p>

这就是直觉会骗人。看到火枪,射程与作战动作与弓弩类似,就以为是代替弓弩的,大错特错。只有在实践中,才会认识清楚,这些武器在战争中的定位是什么。不要被影视剧中西方早期作战的画面给骗了,以为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武器是火枪,最重要的是排好队到阵前放枪。他们是苦哈哈,打仗是苦哈哈的战法。当他们变得有钱起来,战争形式也就不一样了。有了钱有了铁,欧洲的作战中炮的地位迅速提升。</p>

杜中宵有铁监支持,自然不会少炮。本来认识不清的时候,想着用钢炮,质量尽可能好,一尊炮能用许多年。现在看清楚了,就知道炮并不是贵重武器,而应该普及使用。以宋军大量弓弩手配置,军中需要海量的炮。现在铁监已经改用铸铁制炮,铸造之后退火,而后进行精密切削。</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