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_分节阅读_第134节(1/2)

十三郎猜到杜中宵的心思,上前道:“官人,故地重游,我们在并州待几天么?”</p>

杜中宵摇了摇头:“不,你准备一下,明日便就上路!我总觉得,这个地方我们还会回来的。”</p>

十三郎应诺,吩咐随从随杜中宵先回驿站,自己去雇脚夫。离开火山军,杜中宵带的东西不少,后面不好让各地衙门派人护送,还是自己雇人为好。</p>

离了并州,到了潞州的时候,杜中宵特意去拜见新任转运使张尧佐。</p>

此时张美人正得宠,为了提高门第,不断为其伯父张尧佐封官,引起了朝中官员的警惕。杜中宵虽然没有攀附外戚的心思,但也没有因为张尧佐是外戚,就视其为小人的想法。如果杜中宵记的没错,后世的包公故事里,大反派庞太师的原型,就应该是这位张尧佐。</p>

张美人的父亲张尧封,中进士之后,在石州推官任上去世。张尧佐同样是进士,张美人得宠的进候已经是知州,仕途远不如现在的杜中宵。因为张美人的关系,几年之间,就升到了天章阁待制、河东路都转运使,此时正炙手可热。这样的人物,哪怕不巴结,也不能得罪。</p>

作为外戚,张家与以前的外戚迥然不同。从太祖时传下来的习惯,皇家一般与将门结亲,外戚大多是武将。刘太后出身贫寒,在宫中贵显之后,认前夫刘美为兄,刘美一样是按武将序列晋升。惟有这位现在最得宠的张美人不同,他的父亲出身低微,科举登第为官。伯父张尧佐同样是进士,而且在外为官的时候多有治绩,自己为人谨慎,是不折不扣的文官。一门两进士,可不是以前的外戚可比。</p>

事情就是这么让人摸不着头脑,武将出身的外戚,文官大多宽容。一无是处如刘美,并没有文臣针对他,其他外戚,如现在最受皇帝信任的李用和一家,文官的态度也都友好。偏偏这文臣外戚,是朝中文官的眼中钉,张尧佐每升一次官,都要被朝中文官批判一番。</p>

开始杜中宵对此也觉得奇怪,同样是文臣,朝中文臣何必如此咄咄逼人?更不要说,以张尧佐的进士出身,做官的政绩,这么多年的资历,做待制、转运使并不让人觉得不妥。比他资历浅得多,也没有多少治绩的重臣,官位远在他之上的人朝中可是不少。后来想明白了,武将外戚,文官可以限制其直接掌握兵权,官位再高,也在控制之中。这位张尧佐,本身条件过硬,只要朝臣放松一点,一个不小心,就可能入中书做宰相,再有一批党羽,到时就控制不住了。</p>

这就叫防患于未然,朝中官员齐心,把张尧佐的前途死死拖住了。</p>

送了名刺进去,杜中宵站在衙门外,悠然地看着街道上的行人。张尧佐贵为转运使,又是现在最得宠的外戚,自己这种属下小官,不一定接见。前来拜访,只是礼仪而已。</p>

没想到不足一盏茶的时间,便就有吏人急急出来,请杜中宵入内。</p>

杜中宵有些意外,整整公服,随在吏人身后,进了转运使司衙门。</p>

张尧佐等在偏花厅,见到杜中宵进来,站起身,迎了上来。</p>

杜中宵吃一惊,转运使接见本路官员,哪里有起身相迎的礼节?急忙上前行礼。</p>

张尧佐上前拉着杜中宵的手,口中道:“博士少年有为,我未到河东路的时候,便就听说你在火山军治绩无人可比,是近几年最出色的年轻官员。可惜我初来上任,你就回京去了,委实是憾事!此去京城入馆阁,不来不可限量!”</p>

杜中宵没想到会如此,颇有些受宠若惊的意思,忙道不敢。</p>

分宾主落座,张尧佐道:“我已命后厨备了酒筵,为博士接风,且先饮茶。”</p>

杜中宵听了忙道:“待制,下官进京,朝廷定得有时限,不敢违期。再者在下小吏,岂有漕宪接风的道理?待制礼遇属下,事情传出去下官委实担待不起。”</p>

见杜中宵坚持不肯,张尧佐有些失望,只好作罢。事情明摆着,如果张尧佐不是为戚,作为转运使给属下接风,杜中宵必凛然遵命,这是上峰赏识自己。外戚就不一样了,吃了张尧佐的酒,朝中就有官员的小黑本上要给杜中宵记上一笔。杜中宵的脑子清醒,可不会做这种事情。</p>

问过了杜中宵在火山军的施政,又问过了路上辛苦,张尧佐道:“博士前次进项羊绒毯,其物甚是精美,宫中贵人极是喜爱。官家欣喜,把剩下的几条毯子,分赐了宰相和枢密。”</p>

杜中宵忙谦逊一番,道:“火山军一带,山地众多,蕃汉百姓养羊极多。下官从西域招募了些高手匠人,用羊毛纺织,也算为地方造福。只是羊绒难得,那毯子只有那么几条。”</p>

杜中宵的意思,是怕张尧佐看着眼馋,先告诉他,自己这里没有了。</p>

不想张尧佐完全没有那个意思,不住称赞,杜中宵少年有为,在地方治绩突出。</p>

聊了些闲话,两人并没有多少共同语言,杜中宵看时候不早,送上一个礼单道:“下官回京,并没有带什么珍奇货物。惟有火山军产羊毛呢,为待制带了几十匹,制些袍子冬日穿。”</p>

张尧佐接了礼单,连连道好,高兴非常。</p>

杜中宵起身告辞,张尧佐道:“且不急,我这里有些礼物回赠博士,且少待。”</p>

第154章 再见陶十七</p>

离开转运司衙门,杜中宵对张尧对自己的态度疑惑不已。自己一个知军小官,张尧佐的态度过于热情了些。再是礼贤下士,也不应该如此谦逊,不要说外戚身份,一个待制、转运使都不该如此。</p>

捏了捏最后张尧佐送自己的一个沉甸甸的小布袋,杜中宵满心疑惑,回到驿馆。</p>

回到自己住处,打开小布袋一看,杜中宵不由哑然失笑。这袋子里,竟是满满一袋金钱,粗略算一下将近百贯,比杜中宵送出去的礼物还要贵重一些。金钱是宫里特制用来赏赐的,想来是张美人送给张尧佐的,他拿来送给杜中宵。</p>

看了金钱,杜中宵终于明白了张尧佐的心思。什么重视年轻官员,奖掖后进,都不对,是他这个官做得太孤独了。杜中宵这样一个正榜进士出身,二十几岁出头进馆阁,前途无量的官员来拜方他,让张尧佐欣慰不已。今天张尧佐没有别的心思,就是很高兴。杜中宵送的那点礼物,张尧佐根本没看在眼里。</p>

张尧佐出身寒微,苦读诗书而中进士,以前做官的时候,勤勤恳恳,肯定也曾满怀憧憬,自己有一天做高官,名满天下。这几年步步高升,年轻时的梦想实现了,结果却不像他想的那样。</p>

以张尧佐的资历,做到现在的官位并没有问题。他肯定也曾经认为,自己虽然沾了侄女的光,但本身资历过硬,必然会得到大家的认可。恐怕没有想到,从升到待制的那一天起,便就受到了朝中官员的冷暴力。因为是外戚,朝中的官员大多都不跟他来住,任官有功无人看过,一有小过,满朝风雨。</p>

这个官当得很没有意思,而且因为别人躲着他,也有些孤独。这才是杜中宵登门拜访,他如此客气的原因。以前路过的官员,要么百般巴结,要么冷傲孤高不理他,像杜中宵这样纯礼仪性,客客气气登门拜访,没有所求的官员,实在不多。</p>

想明白了这点,杜中宵便就释然,安然收下了这袋金钱。</p>

其实张尧佐这个人,出身贫寒,高中进士之后强于吏治,善断案,是个能吏。正是因为他以前没有什么后台,做官一直谨小慎微。张美人贵显,他飞速升官之后并没有仗势欺负别的官员,反而一直被朝中官员欺负,遭遇到了冷暴力,他变得越发谨慎。</p>

十三郎进来,对杜中宵道:“官人,我们明日上路么?”</p>

杜中宵点头道:“明日上路,尽快回到京城去。——对了,我这里有几个钱赏你。”</p>

说完,从张尧佐给布袋里取了十个金钱,排在桌子上,对十三郎道:“这里十个金钱,你仔细收起来,等到回家孝敬父母。”</p>

十三郎拿了一个金钱在手里,掂了掂,又仔细看过,才道:“官人,这钱是金的?”</p>

“十足纯金!”杜中宵点头。“这里宫里的金钱,专门用于赏赐,岂会有假!”</p>

十三郎好奇地把金钱拿在手里,翻来覆去地看,口中道:“竟是金的,还没有看过金的钱呢!”</p>

每到年节,皇宫都会制一批金钱银钱,与普通的铜钱同样开制,不过材料换成金银,用于赏赐。这种金银钱跟其他地方的金银币不一样,真正说起来,类似于后世的纪念币。京城曾经发生过,宫里的人用金银钱当一般铜钱用,让商户发财的事情。当然正常使用,是按同等重量的金银算。</p>

当时制新铁钱的时候,杜中宵曾经想过,中国为什么不用欧洲历史上的金币银币?后来知道了这种金银钱的存在,便就明白,原因只有一个,不合适而已。中国是统一的大市场,而欧洲到处都是五花八门的封建小领主,很难统一货币,他们需要使用金银币。</p>

金银这种贵金属,适用于国际贸易,统一大市场的需求并不那么强烈。</p>

离了潞州,杜中宵取道相州,从安利军经黄河白马浮桥过河,前往京城。</p>

一进相州境内,林虑县木县尉带了兵马迎接,行礼如仪。</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