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第104章(2/2)

好书推荐:

再看眼前这场捐粮运动,朝廷众臣的实际表现又是如何呢?那些被称作捐献的粮食,不过是杯水车薪,焉能填满灾区民众饥肠辘辘的深渊?比如陆印生那样的显赫大员,仅吝啬地捐出了戋戋千石谷物,如此微薄的数量,怎能抵得上广大灾民求生的渴望?必须要有更大的捐赠!

设想一下,若我们仍安于现状,那么南方诸多类似龙泉镇的地方,恐将成为饿殍纵横的世界。一旦龙泉镇失守,其影响必将沿着长江沿线蔓延开来,届时,举国上下皆将陷入饥饿的漩涡,国家的命运亦将岌岌可危!

“本社开出的待遇绝对诱人,不论你是初入行的新手,还是经验丰富的笔杆子,从月俸一两白银起步,最高可达二十两,这份薪资的跨度足以证明我们在个人成长空间上的诚意。除此之外,我们还提供温馨舒适的免费住宿环境,让你在辛勤工作之余无后顾之忧。”

那位手握热腾腾报文的报人,此刻再次挺身而出,他那沙哑而有力的声音回荡在拥挤的街头:“各位乡亲父老,林大人在北廊坊北廊广场特设了捐粮点,诸位若有心,即可径直前往捐献!”

报人读罢,四周骤然陷入了一片死寂,只有他那激昂的话语在空旷的报馆中回响不息。林大人此番直指时弊,尖锐犀利,不仅捐出了全部家产,更是敢于在上官面前坦诚直言,这世间哪里还能寻得这般铁骨铮铮、刚正不阿的人物?!

人群中突然掀起一阵阵惊叹的浪潮,如狂风过耳,直让人感到心头一震。“林大人,那可是实实在在的清廉之人啊!”一个中年汉子高亢激昂,嗓音中带着由衷的敬佩,“这便是我们日夜期盼,能够替咱老百姓奔波劳碌、伸张正义的好官哪!”紧随其后的是一位老者,满脸沟壑间的愤慨毫不掩饰:“那陆印生之辈,实在是卑鄙龌龊到了极点!”

一旁静候已久的李德贤终于开口问道:“老林,你为何这般急匆匆地赶回来?明日再发报不行吗?”林小风面色凝重地答道:“虽理论上可以等到明日发行,但殿下可知,今日朝堂之上,不少人心中已对我等的做法产生了不满与怨气。时间拖得越久,对我而言越是不利,因此必须设法激发他们多捐粮草。一旦他们找到了攻击我们的借口,报纸能否长久地在我们手中办下去都将成疑。故此,我们必须争分夺秒,能做的事情尽量去做,尽量去弥补。”

林小风坐在一旁,身处缭绕的墨香之中,全神贯注地研磨着笔尖,仿佛外界的纷扰与他无关。他神色泰然,语气从容不迫:“有何必要畏缩不前?既然已迈出了这决定性的一步,便只能顺应时势,听任命运的裁决了。”

他又补充道:“此外,亦有个别官员反映自家生活拮据,即使身为坐拥千顷良田的地主,也自称并无多余的存粮可供捐献。”

此时,各坊间的读报人已纷纷获得此重大消息,心中揣测今日收益定是丰厚无比,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喜悦,他们快速聚拢至街头巷尾,再次高声叫卖起来。瞬息之间,街边那些惯于驻足听报的百姓们不约而同地围聚过来,满面好奇地询问:“今日怎会有两份报纸?究竟有何等新鲜事?速速念来听听!”

更为引人瞩目的是,报馆内人才荟萃,尤以才情横溢的女子如云,她们的智慧与美貌并重,成为报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不仅如此,这里每天早晨都会供应热气腾腾的馒头,那是晨起奋斗的动力源泉;而每月两天的休息日,更是让员工在忙碌之余享受到生活的闲适节奏。

接下来的一句话,如同石破天惊,引起了百姓们强烈的反响:“除此之外,所有应聘者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科举功名,最基本的要求便是通过了秀才考试。”话语甫落,人群中顿时炸开了锅,愤怒的情绪如火山爆发般喷涌而出。

这一嗓子唤回了欲离去的人们,他们纷纷回转身形,再度把报人围了个严实。只见那报人额头上渗出了涔涔汗珠,他抹了一把汗,继续郑重其事地宣读:“据昨日《太子日报》披露,在今日早朝上,户部尚书陆印生勃然大怒,指责本报所载不实,坚称其府中并无囤积巨量粮食。”

读报人见状,面色红润,喜形于色,他朝众人摆了摆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然后朗声道:“诸位乡亲,请稍安勿躁!今日临时加印之版面,承载了一桩关乎国家命运的重大新闻——朝廷官员纷纷慷慨解囊,捐献粮食以助南方灾区度过难关!现在,在下将逐一宣读各家捐粮数目。”

陆印生闻听此言,急切之情溢于言表,他迫不及待地插嘴询问:“陛下,关于报纸的管理事宜,是否应交由学士院进行审核把关?”话音未落,靖江帝果断地挥手打断了他的发言,目光如炬:“此事暂且搁置,你与林小风各上一道奏折详述意见,朕自会深思熟虑,作出裁决。”靖江帝心中明镜一般,深知这张打着太子名号的报纸背后隐藏着诸多微妙权衡,对陆印生与学士院可能的联手举动,他始终保持警惕。

“此刻,我要向诸位呈现的这段言语,是来自林大人内心深处的真情流露。同仁们,请允许我引导大家反思,过去的岁月里,全国各地发生的粮荒危机,究竟轮回了多少次?我们是否已果决地踏上改革之路?如若依旧拘泥于旧制,那无非就是表面文章,实则换汤不换药的把戏!”

“本报另有一个岗位空缺,急需招聘丫鬟十名,负责日常的清洁打理事务,年龄不论大小,只要有心从事,皆可前来报名,待遇优厚,月薪足有三钱银子。”报人话音落下,人群中刚刚激烈的气氛稍有缓和,但每个人脸上仍旧写满了疑惑与思索。

彼时,人们的眼神中跳跃起了无数颗好奇的小火星,仿佛夜空中点点繁星汇聚成河,映照着今日报馆内的热烈气氛,那份对于新闻真相的渴望并未因白天的工作接近尾声而有所消减,反而愈发浓厚,大家都翘首以待即将揭晓的那一条至关重要的消息。

报人身形矫健,左挪右闪避开飞来的杂物,面不改色,依然保持着冷静与机敏。他高声疾呼:“诸位暂且平息怒气,还有一份差事尚未详述!”言语间,他巧妙地转移了话题,试图安抚百姓们的激动情绪。

靖江帝在沉思中缓缓抬起眼眸,略显疲态的脸上却透出坚毅之色,他朗声道:“诸位爱卿能如此积极捐粮,实为我朝之大幸也。林爱卿,待今日下值后,你须立即核实百官家中实际存粮状况,并尽快通过报纸予以澄清公布。今日各位所捐献的粮食数额,亦需详尽公示于报端,以平息民间舆论的纷纷扰扰。”

林小风面带微笑,眼神环视四周,那笑容犹如春风拂过湖面,激起层层涟漪。他的这一举动无疑给在场的高品官员们设下了一个无形的压力,哪一位敢在这时捐粮数额少于他?众人纷纷投来恨意与忌惮交织的目光,心中默念:这小子擅长挑起事端,日后必除之而后快!

靖江帝微微点头,面上虽不动声色,内心却对林小风的拳拳爱民爱国之心深感欣慰和赞赏,他朗声道:“嗯,很好!林爱卿这份对国家和民众的挚爱之情,朕已深受感动。那么,其余诸位卿家又该如何作为呢?”白永元听闻林小风的大手笔,心头不禁五味杂陈。身为朝廷首班重臣,林小风一个四品官竟能捐出五百石,这让位居高位的白永元陷入了纠结。一千石对于他来说并不是个小数目,但家族中虽然存粮远不止两千石,骤然捐赠如此多,恐怕族人中会生出诸多异议,令他一时难以抉择。

“陆氏门中不甘落后,亦捐出一千石!”……待每一家的捐粮数额诵读完毕,人群中先是响起一片惊叹之声,一万七千八百石粮食的总数无疑彰显了朝廷官员的大手笔和仁慈之心。然而,转瞬间,人群中的气氛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有人开始觉察到异样之处:排行榜上那些声称拥有数万石存粮的家族,如今却仅捐出了微乎其微的一部分,不禁让围观的百姓们发出阵阵不满与质疑之声。

正当百姓们的思绪被引向那理想的职业殿堂,报人的话锋陡然一转,仿佛一把冷冽的剑插入热闹非凡的氛围之中:“诸位且先莫急,想踏进这门槛,尚有几道难关须过!”他边说边挥舞着手臂,那语气中夹杂着一丝严肃与坚决。

“可是,我们的记者们在外调查,他们的安危……会不会真的出什么意外?”李德贤眉宇间的忧虑仍未消散,他眼眸中流转着对同仁的深深挂念。

不久,随着最后一份报纸被轻轻合上,翻页声渐渐消失,屋内的所有人都放下手中的报纸,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到了白永元身上。只见白永元也结束了阅读,然而此刻他的眼神却显得有些呆滞,仿佛内心正经历着一场无声的风暴。

“岂有此理!读书人岂能任由尔等这般戏耍玩弄!”众人纷纷扬起了手中的瓜皮菜叶,朝着报人砸去,愤怒的呼声此起彼伏。

林小风眼神坚定,仿佛能看到未来荆棘丛生的道路,相比于之前的报道,这次的挑战无疑更加严峻。他深知此举如同踏在薄冰之上,步步惊心,但他亦借机试探靖江帝的真实态度,尽管局势盘根错节,微妙复杂,但他坚信太子必会在暗中予以支持。

··············································

午后阳光斜照,报社与印坊上下一心,合力赶制的今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