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第138章(2/2)

好书推荐:

王颖超执法如山,对案件进行严谨梳理和公正裁断,依法将唐氏收监,安排对其进行教化改过,并判令她赔偿十两银子给李四作为名誉损失费。然而,李四展现出宽厚胸怀,表示不愿追究唐氏责任,这番举动引起围观群众的不满。王颖超坚持法治原则,认为李四的过分宽容是对法律尊严的挑战,遂判决李四入狱三日,以示自省,至于唐氏所罚的银两,则予以没收用于公共用途,继续对她施以劳动教育。

抵达阳曲县的边界,李德贤心情欢畅地陪伴林小风并辔而行,这片他稔熟的土地对他来说蕴含着独特的回忆与深情。两人策马疾驰,距县城尚有一段距离,李德贤忽然瞧见前方扬起一片沙尘,人声嘈杂,热闹非凡,不禁扭头向林小风打听缘由。林小风面庞淡然如水,言语从容不迫:“前面某人买下一大片荒地,打算兴建住宅售卖,未料工程进展如此神速,殿下,我们不妨顺道前往一探究竟。”于是,两人调转马头,向着那片繁华忙碌的工地疾驰而去。

逼近工地,原本荒芜的大地已然换上了全新的妆容,一个深邃壮观的坑洞赫然矗立,林小风忍不住慨叹工程队伍的高效执行力。此时,刘舜中兄弟闻讯林小风亲临,匆忙从工地上赶来,尽管满面尘灰,笑容却如春天般明媚:“林老爷,昨天才刚刚举行奠基仪式,今日您就亲自莅临指导,我们真是受宠若惊。”林小风低头俯瞰那庞大的坑洞,细致询问参与施工的工人数目。刘舜中回应:“我们早在京都就精选了一批技艺娴熟的工匠,接到老爷您的召唤,立即带领众人奔赴阳曲,此刻工地上有一百多位工人轮班作业,待遇优厚,工程进度快如闪电。这坑洞的开挖,正是得益于王颖超大人传授的火药爆破技术。”林小风听罢,恍然领悟,对火药的应用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李德贤亲眼看到林小风对各项技艺的精通与把控,不由得赞不绝口。当谈到水泥时,林小风补充说明,尽管目前使用的水泥强度尚无法与现代产品匹敌,但在当时已经是坚固耐用的上等建材。李德贤对此产生了极大兴趣,详细询问水泥的各项性能特征。林小风含笑解释,水泥无疑是建筑房屋的理想材质,在阳曲县,这项技术的运用尚处于独家领先地位。

这场比试并未公然进行,参赛者各自在封闭的房间内限时完成任务,外围的观众则边饮酒边低声交谈,赌博的风气也在暗中滋长。尽管如此,林小风心中虽稍感宽慰,但仍严正警告店主,不得再有类似行为发生。彼时,李德贤仍然饶有兴致地四下张望,林小风严厉地提醒他切勿沉溺于风月场所,以免身染疾病,特别是身为皇家血脉,肩负着国家社稷的重责大任。李德贤坦诚表达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林小风便承诺为其设计与众不同的服饰,以博得后宫嫔妃的喜爱。

林小风的目光紧紧锁定在那横幅之上,一时之间整个人仿佛被钉在原地,内心暗自思量:这究竟是何种奇特的较量,竟能成功举办到。

姜子文并未勃然大怒,反而面带从容笑容,提议双方无需无休止争论,可以依靠实践证明各自理念的价值。他始终主张工部在此次改革中占据主导地位,对此靖江帝亦表赞同,提出以实际成果衡量两种思路的优劣。林小风则胸怀雄心壮志,欣然迎接这场对决,立誓要在技艺传承与科技进步的交融中,与工部展开一场关乎国家技艺更新迭代与科技强国战略的竞赛。靖江帝饶有兴致,静候这场关乎技艺流传模式与科技兴国大计的剧目徐徐展开,他深知,这场较量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命运走向。

刘舜中进一步阐述,他们计划依托阳曲县的知名度进行宣传推广,诱导外地人购买荒地作为投资抵押,试图开创一种全新的投资模式。林小风听罢,感觉这一思路隐约具有现代商业模式的雏形,虽然未经实际检验,但或许有望实现成功。鉴于荒地已经归属刘舜中和周大力所有,林小风基于契约精神,决定同意他们的开发计划,同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房屋建设必须严格遵守县里最新的建筑规范,舍弃木材改用混凝土材质,确保各类配套设施完备,以免阳曲县的声誉受损。林小风此举意在防止不必要的纷争,更是出于对阳曲县民生福祉的保护,只要有利于阳曲县的发展,不论是由谁来操办这项工程,都不成问题。他深信,只要能够让阳曲县更加繁华昌盛,任何合理可行的尝试都值得支持和鼓励。在林小风看来,每一位致力于阳曲县发展的人都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这片土地未来的面貌,而他愿意以包容和智慧,引导阳曲县踏上一条既保留传统又拥抱变革的发展之路。

林小风对此并不急于争辩,他微微点头,眼神深不见底,吐露的话语充满了哲学思辨:“朝廷若要改革,民生必然不可落后。譬如今日,火器已取代了冷硬的青铜兵器,历史的巨轮势不可挡,只有顺应潮流,方能铸就国富民强的基石。如今,不少朝中同僚已然觉醒,他们看到并赞同此种预见未来的远见卓识,正是这样的共识,让我们看到了民族振兴的希望所在。”

林小风不肯服输,立刻展示出另一辆完好无损的木质自行车,恳请靖江帝做出公正的判决。靖江帝仔细端详,虽然觉得其设计独特,但对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仍持有疑虑,毕竟民间百姓大多习惯于骑马乘车出行。他决定由群臣投票决定自行车的实用价值,然而林小风面对不利的投票结果,愤然抗议裁判不公,他反复声明自行车的设计初心就是为了便利百姓出行,而且造价低廉,即便是普通人家也能承受得起。

林小风走近仔细鉴赏,真诚赞美工部制作瓷器的高超技艺,但他也不客气地指出,尽管这些瓷器堪称艺术品中的珍品,但它们更多停留在观赏层面,而非研究院矢志追求的实质性科技突破。紧接着,姜子文又揭开了另一件展品的红盖头,现出一把寒光闪闪的宝剑,剑身皎洁如冬雪,坚硬之中蕴含韧性,剑锋锐利无匹,乃是历经百名工匠昼夜不息的冶炼锤炼而成。靖江帝下令当场验证其锋芒,果然,剑尖轻触铁块,瞬时割裂如纸,使得满座臣僚无不惊叹不已。尽管这柄宝剑确实乃人间罕有的国之利器,但它毕竟不是惠及千家万户的实用科技成果,林小风借此机会提醒众人,在追逐技艺与创新高峰之时,切莫忘记科技发展的根本宗旨——服务于民,贴近生活。

姜子文听到这话,面色如风云变幻,阴霾笼罩,反驳道:“林大人言语间似乎透露出一丝傲骨,是否忽略民间实实在在的现状?百姓们日常生活往来,大抵局限于邻里之间,几步之遥而已,何以断定他们急需更大的活动范围呢?”

林小风独留在原地,反复咀嚼着圣旨中的每一个字句,时而绽放出欣慰的笑容,时而皱眉深思,直至太子李德贤悠悠转醒。李德贤询问林小风来访的目的,林小风告知已确定了开海通商的决策,并提出了创办皇家研究院及配套院校的想法。李德贤对此积极响应,兴奋之余,还提及自己对科学技术发明的热爱,好奇询问林小风与工部技艺比拼的具体细节。林小风告诉李德贤,一个月后,双方将各自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由群臣判断设立研究院的必要性,阳曲县积攒的大量科技成果,他相信定会让人眼前一亮,但能否迎合宫中上下之人的口味,他心中确实没十足把握。李德贤听闻,主动提出要与林小风共同品鉴那些科技成果,并参与这场盛大的比拼活动。

站在一旁的王颖超,心中充满了疑惑与疑虑,对于林小风的决策持有几分保留态度。然而,林小风坚信刘舜中蕴藏着无限潜能,他严厉告诫刘舜中务必要恪守法规,严谨执行每一道程序。王颖超忧心忡忡的是,当前研究所的开销庞大,再加上城郊新建住宅所需的巨额资金,财政状况可能陷入前所未有的紧绷状态。对此,林小风坚决主张保障研究所的科研投入,并预见到火器与青霉素的研究成果终将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面对短期内可能面临的资金短缺,林小风果断拒绝了王颖超提出加重商户罚款以缓解压力的建议,转而倡导征收助老金和宅金两种新型税收。这两种税收不仅能辅助百姓养老安居,还能确保商户不会因此承受额外的压力,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朝会散去,林小风的胸腔中翻涌起阵阵波澜,内心里的洪流冲刷着他坚定的决心,犹如石头砸入湖水,激起一圈圈决心的涟漪。他与工部定下了一个月后的技艺对决,那时,他们将各自拿出巅峰之作,一比高下,以最纯粹的实力较量昭示时代的变革。夜色渐浓,林小风独自坐在书房中,灯光摇曳,将他的影子斜斜地投射在墙上,拉成一道长长的剪影。在微弱而温暖的烛光中,他陷入深深的思索,思绪穿越时空,回到阳曲县研究所那些日日夜夜的创新实验中,一项项具有突破性的科技成果在他脑海中一一闪现,他细心甄选,试图找出那足以与底蕴深厚的工部技艺抗衡的惊世之作。他深刻意识到,要在这场较量中脱颖而出,不仅需要超越工部匠人世代相传的精湛手艺,更要具备破除陈规、锐意求新的勇气和他人难以企及的创新力量。

陈曙光的这一举动,虽然未能圆满成功,但凭借其坚韧不拔的精神,无疑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行车对于广大民众而言,确实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和便捷性,尤其是年轻人,经过短暂练习,就能娴熟使用,从而极大地改善民生出行状况。陈曙光坦诚直言,对自己的这一创新之举充满了自豪,他直言无讳的态度让满堂群臣瞠目结舌,同时也对他这份无畏的勇气和执着的坚持产生了深深的敬意。这一幕,既揭示了陈曙光个人坚不可摧的品质,也为新时代变革中的新生事物找到了扎根大地的可能,预示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林小风继而激情澎湃地接过话茬,他的眼神炽热,额角皱纹中流淌着坚定不移与无比自信:“张大人所言句句中肯,这辆自行车的设计实乃易学易用。若有人忧虑操作难度,只需装配辅助轮,则骑行无忧,如行走在平坦大道。原计划作为后期增值服务推出的辅轮设计,现鉴于情势紧迫,不得不提前披露。为了感谢张大人今日竭力的支持,林某特备上一辆顶尖配置的自行车,并搭配一副最新款眼镜,以表达诚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