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中医药调理肢节摇颤(骨繇)193(1/1)

好书推荐:

肢节摇颤(骨繇)

[病案]孙某,女,49 岁。1979 年 10 月 12 日初诊。患者于 4 日晚因过于烦劳而突然晕仆,稍息片刻后目眩略定,但四肢不用,感骨节纵缓无力,两小时后活动自如,次日照常上班。6 日晨 7 时再次晕仆,醒后眩晕,四肢摇颤不能自制,以下肢为重,此后每日早晨 7 时左右必定发作,历时 1-2 小时逐渐停止。肢节软缓不能行动,伴有失眠、纳差等症状。经过多项检查,包括血尿、胆固醇等指标均显示正常,脑血流图提示脑血管紧张度升高。西医诊断为脑供血不足和神经官能症。曾使用过安定、654-2、异丙嗪、氯丙嗪、谷维素以及扩张血管药物等治疗方法,但均未能改善病情。患者舌红、苔黄腻浊,脉象弦滑。

[治则]清热宁胆,降逆涤痰。

[方药]柴胡20克、黄芩20克、茯苓20克、半夏10克、桂枝10克、党参10克、大黄5克、牡蛎50克、龙骨25克、代赭石25克、猪胆汁一枚(蒸,分两次冲)。服药一剂之后,肢体摇动的症状消失;三剂之后,病情已经基本稳定,可以下床自由活动,只是略微感到有些疲惫,并无其他不适之感。

[评析]所谓的“骨繇”其实就是骨节纵缓摇动不定的一种病症,这种病症在临床上极为少见。根据秦伯末先生所着的《内经类证》来看,此病症疑似现代医学中的“共济失调症”。在《灵枢·根结》中有这样的记载:“少阳为枢……枢折则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视有余不足。骨繇者节缓而不收也。”由此可知,这一病症的发病机制与少阳枢机有关。

患者由于过度劳累导致体内阳气暴涨,热气侵入胆囊之中,胆囊受热后少阳之气开始厥逆,骨气失去了控制,从而引发了骨节纵缓摇动不安的症状。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选择了柴胡龙骨牡蛎汤作为治疗方剂,并根据病情进行了加减调整。

在这个方剂中,柴胡和黄芩被选为主要药物,它们具有清疏少阳胆热的功效,可以有效地清除体内多余的热气,缓解胆囊的压力。同时,桂枝与大黄一同使用,擅长下气降逆,有助于恢复骨气的正常运行。茯苓和半夏则能够涤除痰湿,调和胃气,安定心神,进一步改善身体状况。

此外,龙骨和牡蛎可以潜摄上逆外张之阳,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党参则起到扶正的作用,帮助患者恢复元气。为了更好地发挥药效,我们去掉了铅丹这一成分,而代之以重镇之义的代赭石。最后,加入猪胆汁可以起到清热益胆的作用,促进胆囊功能的恢复。

通过以上的中药配方和治疗方法,我们旨在调和少阳,潜镇浮阳,祛痰宁心,从而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促进身体健康的恢复。当然,具体的用药剂量和疗程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如此一来,药效相辅相成,共奏奇效,可解少阳之热,平内乱之气,固人体之本,清邪热之扰,镇心安神。待少阳热清,则病症自除,患者得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