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四章 西北狼烟(3)(2/2)
可谓殚精竭虑,费劲心思。
而且,前线传来战败的消息,他也没有说什么。
依然是默默的做事,帮着收尾。
直到一切都已经做完他才写请郡奏疏。
这就是吕公著。
嘉佑四友,无论外界怎么评价他们。
但私德和公德上,他们都是无可挑剔的。
如今,考验再次来临。
吕公著自然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好恶,而影响到军国。
何况,他受先帝托孤,又蒙当今信重不疑。
于是,吕公著站起身来,慢悠悠的踱着步子,来到了他的学生李常的令厅前。
自从李常拜任执政后,吕公著就没有来过他的令厅。
甚至再没有去过他家。
这是他衡等人后,他将自己的想法写成了一封奏疏。
不过,在上书前,他将草稿送给了自己的恩师吕公著。
然后,吕公著就派人来,叫停了他的行为。
原因是,吕公著觉得,他的想法和市易法一样,太天真了!
市易法最开始,其实也不追求盈利。
但因为没有指标,所以地方官压根不想推动。
王安石被逼急了,没办法,只能定下绩效。
然后,市易法就变成了一个巧取豪夺的敛财工具。
现在,他李常想的这个法子,也是一样。
允许地方官亏损?
亏损多少是合理?有界限吗?
假若没有,信不信他们能全部亏光?
若是有,这个事情不就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市易法了吗?
而且,朝廷怎么确定,常平仓里的粮食和绢布,价值几何?
一匹上好的绢布,地方官指鹿为马,非说它是破布,不值钱怎么办?
此外,吕公著还暗示李常——动常平仓,是会死人的!
所以啊……
吕公著让他再想想,再考虑考虑。
作为好学生,李常对自己的恩师,当然非常尊重。
何况,吕公著说的,确实很有道理。
于是,这些日子,李常一直在修改、完善他的想法。
“恩相请上座。”李常怀揣着激动的心情,将吕公著请到令厅后的客房上首。
“恩相此来,可是对下官前时所议,有新的指教?”李常毕恭毕敬的奉上茶水后,就拱手问道。
吕公著端起茶盏,尝了一口,然后才道:“公择且先坐下来说话。”
李常恭恭敬敬的坐到他的身边。
就像当年求学的时候一样,看着自己的老师。
“老夫此来,是来向公择致歉。”吕公著看着李常,拱手道。
李常顿时吃了一惊,连忙起身,不敢受吕公著的礼:“恩相何出此言?”
吕公著叹了口气,道:“却是因为国事,可能要让公择委屈一番。”
李常不懂了。
不是说好,来谈我的那个方略吗?
怎么就变成我委屈了?
吕公著也不瞒着他,直接道:“老夫打算,上书天子,借公择之策,解一时之急!”
“还请恩相明言!”
“老夫打算,奏请官家,分遣御史、朝臣,前往大名府、河南府、京东路、京西路……”
“命御史、朝臣及本路常平官,开常平仓,将常平仓中之绢布、陈米,就地发卖,换来钱帛,以解国用之急!”
“所以,老夫说,要让公择委屈了。”
李常听着,自然明白吕公著是个什么意思?
这是将他苦心积虑想出来的方略,当成一锤子买卖做了。
这对李常来说,很可能意味着他,这段时间的辛苦,化作泡影。
而李常是了解吕公著的,他知道,若没有发生什么大事,他是不可能做这样的事情的。
于是问道:“恩相何故如此焦急?”
这事情是可以慢慢来的,没必要这么急匆匆的做事。
而且,现在将常平仓的绢布、陈米拿出去发卖了。
很可能价值会大打折扣。
至少远不如春荒或者冬天发卖,更有价值。
吕公著叹道:“老夫担心,熙河路战事若起,而一旦户部无钱……后果不堪设想!”
太宗的故事,大宋人尽皆知。
西军的丘八们的脾气,大宋上下也是略有所知的。
若真的发生战事,赏赐不到位,不及时,那就要命了。
李常自也知道这其中的轻重,想了想,道:“既是为了国事,下官岂有二话?”
这个天下,可不仅仅是赵官家的。
也是他们这些士大夫的。
大宋乃天子与士大夫共治之天下!
所以,大宋士大夫们的主人翁意识是远超其他任何朝代的。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