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共守大同:沈槯领衔王家助力共克时艰保家园(1/1)

好书推荐:

沈槯沉思片刻,轻轻摇了摇头,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雷公山大营,乃天赐之险,地势险要,水源充足,易守难攻,实为战略要地。流贼虽众,却未必能轻易撼动其根本。更兼其位置巧妙,危急之时可出奇兵袭扰贼军后方,与大同城互为犄角,相辅相成,因此,此营万万不可轻言放弃。” 甄士道闻言,眼中闪过一抹敬佩之色,躬身行礼,语气中满是诚挚:“将军高瞻远瞩,卑职自愧弗如,实乃我军之幸。” 沈槯缓缓站起,目光穿透暖阁的窗棂,投向远方,似是在预见着即将来临的风云变幻,低声道:“府衙内的密议,想来也到了揭晓之时。” 话音未落,门外便传来吕六急切而恭敬的声音:“将军,大同知府魏大本魏大人求见。” 沈槯与甄士道相视一笑,沈槯笑道:“呵呵,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看来咱们的‘贵客’已经到了。” 甄士道嘴角勾起一抹狡黠的笑容,低声献策:“将军,此番他们主动上门,正是我们占据主动之时。不妨借此机会,向他们提出些‘合理’的要求,比如大同藩库的银两与粮食,甚至可以让那张公公与代王也出点血,毕竟他们平日里没少搜刮民脂民膏。” 沈槯点头赞同,眼神中闪过一丝冷厉:“不错,是时候让他们为往日的贪婪付出代价了。让他们明白,是主动献出部分财富以保平安,还是等到流贼破城,一切化为乌有,甚至身家性命不保,全在他们一念之间。” 甄士道会心一笑,恭维道:“将军英明,此计甚妙。” “走!”沈槯大手一挥,气势磅礴,“就让我们去会一会这位魏大人,看看他们能带来怎样的‘诚意’。”言罢,两人并肩走出暖阁,迎接即将到来的谈判,心中已暗自盘算着如何将这场交易推向对他们最为有利的方向。 朔州城头,李岩的行帐内灯火通明,紧张而肃穆的气氛弥漫在每一个角落。由于战事的瞬息万变,官方塘报传递的信息往往滞后于实际战况,正如此刻,陕西义军的步伐已远远超出了山西巡抚汪乔年的预估。八角堡的烽烟尚未完全消散,李岩率领的精锐义军已如神兵天降,攻占了朔州,标志着他们向大同进军的又一重大胜利。 此次出征,李岩深思熟虑,仅携五万余精壮之士,将老弱妇孺妥善安置于米脂,以确保军队的机动性与战斗力。这一路走来,义军的进展之顺利,远超李岩最初之预想,仿佛天命所归,势不可挡。 在战略选择上,李岩面对两条通往大同的道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那条更为直接却也更为凶险的边塞之路。这条路虽布满了大明官军的卫所堡垒,但正如他所料,那些长期饱受欺压、缺饷少粮的边军将士,在义军的旗帜下纷纷倒戈,不仅削弱了敌方的防御力量,还极大地增强了义军的实力与士气。 如今,李岩麾下已汇聚了超过七万的精兵强将,其中不乏从边军据点中收编的八千余官军,他们虽装备简陋,训练不足,但在对抗朝廷的共同目标下,成为了义军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变节的边军带来了大量关于大同的珍贵情报,让李岩对敌方的布局了如指掌。 在朔州行帐内,李岩召集了马守应、贺一龙、贺锦等一众将领,共商破敌大计。他详细分析了大同镇的兵力部署,指出虽然大同城内及周边驻军总数看似庞大,实则分散且战斗力参差不齐。然而,他也清醒地认识到,大同城内不仅有正规军,还有王家那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五千家丁,不可小觑。 提及沈槯之名,众将无不面露敬畏之色。这位曾在盛京一役中大放异彩的驸马都尉,以其非凡的军事才能和英勇的战绩,成为了义军面前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李岩深知,面对如此强敌,任何轻敌之心都是致命的。他告诫众人,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与谨慎,充分利用兵力优势,制定周密的作战计划,方能确保此战万无一失。 会议在紧张而热烈的氛围中持续进行,李岩与诸将集思广益,最终敲定了攻打大同的具体策略。他们深知,这场战役不仅是对军事才能的考验,更是对意志与信念的磨砺。而在这场决定命运的较量中,李岩和他的义军将士们已经做好了准备,誓要以不屈不挠的精神,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诸位将军,请听我一言,切莫将沈槯神化。”李岩微微一笑,眼神中透露出几分睿智与冷静,“沈槯虽为当世英杰,但其成就亦非无懈可击。盛京之战,他之所以能大获全胜,一则因建奴疏于防范,二则因内部纷争无暇外顾,加之沈槯奇谋妙策,方得此果。至于俘虏皇太极,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效应,非他一人之力所能及也。” “在大同之战中,我们手握重兵,此乃决定胜负之根本。”李岩语气坚定,面容上浮现出一抹不容置疑的自信,“只要我们策略得当,稳扎稳打,沈槯纵有千般计策,也难逃我军的铁蹄之下。记住,真正的战场上,实力才是硬道理,一切阴谋诡计在绝对的力量面前都将黯然失色。” 马守应闻言,豪气干云,大声问道:“李岩兄弟,你就直说吧,咱们接下来该怎么办?” 李岩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说道:“欲胜大同,需把握两大关键。其一,必须截断那些散布于周边百余个军事据点的万余边军退路,使他们无法与大同守军汇合。这一路行来,我们已见识到边军将士的归心之切,只要我们能有效利用这一点,大同守军的力量将大大削弱,而我军则能因此获得宝贵的兵力补充。” “其二,则需防止大同城外的百姓涌入城中,成为沈槯的助力。”李岩继续说道,“此战非一朝一夕可决,粮食补给至关重要。城外百姓的小麦田是我们未来的生命线,若失去他们的支持,我军将陷入被动。因此,我们必须确保百姓安全,同时防止他们被敌军利用。” 马守应点头表示赞同,随即又露出疑惑之色:“那么,先行部队由谁率领?后续大军又该如何安排?” 李岩沉吟片刻,提议道:“晚辈斗胆,愿与五位将军共领精锐,以一日一夜之速,疾驰两百多里,直抵大同城下。如此,可最大限度地打乱敌军的部署,确保百姓与边军无法及时撤退。” “至于后续大军……”李岩环视四周,语气诚恳地询问,“马老将军及诸位将军,可有合适的人选推荐?” 此言一出,众人皆陷入沉思。马守应深知此任非同小可,既要考虑能力,又要兼顾人心,最终他提议道:“李虎将军英勇善战,且威望颇高,由他率领后续大军,定能稳住阵脚,与先行部队形成呼应。” 贺一龙、贺锦、刘希尧、蔺养成四人听后,均无异议,纷纷点头赞同。于是,大同之战的初步部署便在这紧张而又不失默契的氛围中敲定下来。 大同,夜色已深,沈家大院的正厅内灯火通明,气氛凝重而微妙。沈槯与甄士道并肩而立,面对着大同知府魏大本,三人之间展开了一场关于责任与利益的微妙博弈。 “魏大人,”沈槯的声音虽平和,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锋芒,“本驸马虽有心为大同尽一份力,但暂领边军之事,确乎有违朝廷定制。再者,时过境迁,本驸马已非大同镇总兵,恐难以服众。” 魏大本闻言,面露苦色,连连摇头:“驸马爷此言差矣,如今大同危在旦夕,规制之事岂能拘泥于时?驸马爷威名远播,大同将士无不敬仰,岂有不服之理?此乃权宜之计,望驸马爷以大局为重。” 甄士道在一旁冷眼旁观,适时插话,语气中带着几分犀利:“魏大人言之有理,然则边军之事,非但关乎士气,更关乎粮饷。大同镇兵马过万,加之战马无数,每日所需粮草、军饷,皆是天文数字。敢问魏大人,这等开销,从何而来?” 魏大本面色一僵,心知甄士道所言非虚,却仍试图辩解:“甄先生所言极是,然则大同府上下正齐心协力,共度时艰。至于粮饷,自当多方筹措,岂能全赖王家?” 甄士道冷笑一声,毫不留情地揭露了真相:“筹措?大同藩库空虚,军粮告急,此乃众人皆知之事。代王与张子安大人之意,怕是要借驸马爷与王家的威望与财力,共守大同。但话又说回来,王家虽富,亦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若将所有重担压于王家肩上,岂非不公?” 沈槯轻轻抬手,打断了甄士道的进一步言辞,他目光深邃,望向魏大本:“魏大人,保家卫国,人人有责。王家自当尽力,但大同府上下,亦需同舟共济。本驸马愿领兵出征,但粮饷之事,还需魏大人与各方共同筹措,方能确保战事无忧。” 魏大本闻言,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沈槯所言非虚,却也明白这场战役的艰难。他沉吟片刻,终是叹了口气:“驸马爷所言极是,下官定当竭尽全力,与各方协调,共克时艰。只是,还望驸马爷与王家能鼎力相助,共守大同,以保一方安宁。” 沈槯微微点头,目光坚定:“魏大人放心,王家与大同共存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定能击退贼寇,守护这片土地。” 夜色渐深,沈家大院的正厅内,一场关于责任与担当的对话缓缓落下帷幕。而大同城外的风云,却正悄然酝酿着更大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