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玉玺归朝辞求赏皇恩浩荡赐金牌(1/1)

好书推荐:

皇极殿内,随着谢升颤抖而激动的声音落下,传国玉玺的确认无疑,让整个大殿沸腾起来。崇祯皇帝龙颜大悦,笑声响彻云霄,这不仅是玉玺的回归,更是大明中兴的吉兆,让群臣与皇帝的心紧紧相连,共同期盼着未来的辉煌。 “沈爱卿,你功不可没,朕心甚慰。”崇祯帝的目光中满是赞赏,他深知沈槯的谦逊背后是无尽的忠诚与付出,“你但说无妨,想要什么奖赏?” 沈槯微微一笑,谦逊中带着几分真诚:“臣不敢居功,只愿万岁能宽恕臣在济宁的小过,并允许臣将辽东所得财物赏赐给将士们,以慰他们浴血奋战之心。” 此言一出,群臣皆惊,连户部尚书傅淑训也欲言又止,最终选择了沉默。崇祯帝却毫不犹豫地应允,这份慷慨与信任,让大殿内的气氛更加热烈。 “沈爱卿,你不仅找回了传国玉玺,更以大局为重,朕岂能吝啬?”崇祯帝笑容满面,从腰间解下珍贵的免死金牌,赐予沈槯,“此金牌,乃朕对你的最高奖赏,望你今后继续为大明效力,保我河山无恙。” 沈槯双手接过金牌,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激动与感激:“臣定当不负万岁厚望,誓死效忠大明!” 此时,大殿外传来王承恩的洪亮嗓音,宣布皇太极被带上殿来。皇太极虽身为阶下囚,却仍保持着那份傲骨与尊严,入殿后昂然不跪,引得众人侧目。 这一幕,不仅是对沈槯功绩的肯定,更是大明王朝在风雨中屹立不倒的见证。在崇祯帝的英明领导下,大明正逐步走向中兴,而沈槯与他的将士们,正是这股力量的中流砥柱。 崇祯帝的声音沉稳而威严,回荡在皇极殿内:“皇太极,见了朕为何不跪?”此言一出,空气仿佛凝固。 皇太极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从鼻腔中发出轻蔑之声:“朕,亦为一国之君,岂能对尔等屈膝?”其言语中透露出不屈与骄傲,仿佛即便身为阶下囚,那份帝王之气依旧不减。 礼部尚书谢升闻言,怒不可遏,跨步而出,厉声斥责:“蛮夷之徒,安敢妄自尊大?天朝教化之恩,尔等竟以刀兵相报,实乃忘恩负义之徒!” 皇太极淡然以对,反驳道:“历史洪流中,强弱更迭乃自然之理。大明虽自称天朝,却屡遭我建州铁骑之挫,此乃天命所归,非人力可阻。” 内阁首辅成基命亦加入辩论,痛斥皇太极:“尔等蛮夷,受我大明教化之恩,却恩将仇报,实乃禽兽不如!” 皇太极冷笑回应:“老树终将凋零,新芽方能茁壮。大清之兴,乃顺应时势,非人力所能阻。” 沈槯见状,忍不住插话,以诙谐之语嘲讽:“区区十几万建奴,也敢妄言中原?中原汉人亿万之众,唾沫星子都能将你等淹没。”此言一出,群臣哄笑,气氛稍缓。 崇祯帝挥手示意,皇太极被押下殿去。随后,他转向群臣,语带深意:“诸位爱卿,皇太极已见,其不过血肉之躯,然其野心勃勃,不可不防。朕欲与众卿商议,如何处置此贼?” 沈槯率先表态,主张严惩不贷:“千刀万剐,以儆效尤!”兵部尚书陈新甲及内阁次辅周延儒等亦纷纷附和。 然而,左都御史刘宗周却提出异议,主张以德报怨,释放皇太极以换取和平。此言一出,清流派官员纷纷响应,朝堂之上顿时分为两派,争论不休。 沈槯心中暗叹,这些清流官员的迂腐让他几乎无法忍受。他深知,皇太极若得释放,必成大患。但崇祯帝却未立即表态,而是静待双方辩论,以显其超然地位。 周延儒适时站出,反驳刘宗周之议,指出当前形势与唐太宗时截然不同,释放皇太极无异于纵虎归山。刘宗周则坚持己见,认为大国风范与礼仪气节不可失。 沈槯终于按捺不住怒火,怒斥刘宗周之议乃妇人之仁,不顾将士生死与百姓安危。朝堂之上,一时之间,剑拔弩张,气氛紧张至极。 崇祯帝沉默片刻,心中已有计较。他深知,皇太极不可留,但如何处置,还需权衡利弊,以安朝纲。于是,他缓缓开口,准备终结这场争论,为皇太极的最终命运定下基调。 朝堂激辩,沈槯怒斥迂腐,武官力挺前线 右都御史李邦华怒发冲冠,胡须颤抖,手指沈槯,厉声喝道:“放肆!沈槯,你胆敢如此嚣张,不过一介大同总兵,竟敢对左都御史刘大人无礼?你可知道,何为朝廷礼法,何为官员之尊卑?” 沈槯怒不可遏,大吼回击:“礼法?尊卑?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能换来前线将士的平安吗?你们这些人,只会在这里空谈仁义道德,却不顾将士生死,我呸!有本事,你们自己上战场,跟建奴去讲你们的礼仪廉耻!” 此言一出,大殿内一片哗然。沈槯的怒火如同火山爆发,将压抑已久的愤慨倾泻而出,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悲愤与无奈。 李邦华被沈槯的怒吼震得脸色铁青,颤抖着说不出话来,而崇祯帝与群臣则面面相觑,震惊于沈槯的直言不讳与胆大包天。 沈槯的愤怒并非无的放矢,他深知大明国力虽强,但朝堂之上的迂腐与短视却可能葬送无数将士的性命。皇太极的威胁,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放虎归山,后果不堪设想。 “万岁,臣等附议沈总兵,皇太极绝不能放!”随着沈槯的怒斥,五军都督府的武官们纷纷站了出来,他们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为前线将士的生命安全而据理力争。 这些武官平日里虽受文官压制,但在国家大事面前,他们毫不退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军人的担当与忠诚。他们的声援,不仅是对沈槯的支持,更是对大明边疆安宁的坚决扞卫。 崇祯帝目光深邃,扫视着群臣,最终落在了内阁首辅成基命的身上。他深知,成基命的意见至关重要,将直接影响皇太极的最终命运。 成基命额头微汗,心中权衡利弊,他既不想得罪周延儒的势力,也不愿与清流派撕破脸皮。在这微妙的政治天平上,他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维护朝局稳定,又能顾及前线将士的生死。 “万岁,”成基命躬身行礼,声音沉稳,“臣以为,皇太极之事,关乎大明国运与边疆安宁。当前,我大明国力虽强,但建奴之患亦不可小觑。释放皇太极,恐有纵虎归山之忧;而严惩不贷,则又恐激化矛盾,引发更大战乱。臣建议,应慎重考虑,权衡利弊,再做定夺。” 成基命的回答,既未明确支持哪一方,又巧妙地避开了直接冲突,展现了他作为内阁首辅的深谋远虑与高超政治手腕。然而,崇祯帝的心中却已有了自己的盘算,他知道,皇太极的命运,将决定大明未来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