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易筋经与洗髓经(2/2)

</p>

扎马步最是考验一名武者的基本功,它不仅仅只考验人的双腿承受能力,还考验人的耐心程度,若一名习武之人连最基本的扎马步都支撑不住,那就从哪来回哪去吧!</p>

李言刚接触武道时可是吃了大亏,光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扎马步,就被外公好一顿训斥,当时他吓得涕泗横流,连忙跑到爷爷身边,却被爷爷赶了回去,随着年岁的增长,区区扎马步,扎个一天两天都不在话下。</p>

于是在李言感悟下,又过去了一年,李言才算勉强将洗髓经吃透,他需要再花一年的时间,将洗髓经彻底吃透,所以他急需闭关。</p>

在闭关前一天,李言对徐婉琳说,等夏天一过,让她带李铭瑞到山外的小学学习,修行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现在的小学都成了修真学府,只不过是初级的,既教认字又教修行,除了基本的语数外,又多了一门修行的课程,修仙就从娃娃抓起。</p>

李言入了一座山洞内,这座山洞十分隐蔽,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山洞曾是祁武宗某位大佬闭关的地方,而现在很少有人进入山洞修行。</p>

山洞内除了睡觉用的炕,还有做饭用的炊具,不过吃喝不用愁,外公会每天按时送饭的,剩下的就是一些锻炼用的木桩,还有打坐时用的垫子。</p>

这是李言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闭关,未来或许还会有无数次闭关,但无所谓,这次只闭关一年,将洗髓经真正参悟到圆满。</p>

李言进入山洞后便将大门关闭,只留上方的一处通风口供他正常呼吸。</p>

李言深吸一口气,盘膝而坐,他不再向往常那样释放精神力,而是利用自己修炼出的气与外界的气进行沟通,再让世间万物包含的气为己所用,达到气在全身脉络血管流动,重新整合寸劲,使寸劲分裂出明劲,那他就大功告成了。</p>

说干就干,他首先将感悟的气向整个山洞扩张,再向洞外延伸,每个人身上其实都有气,且每个人的气各不相同。</p>

修士的气是金色,武者的气是红色,大奸大恶之人的气是黑色,心性纯良之人的气是白色,普通人的气是青色,刚出生的婴幼儿的气是淡黄色,将死之人的气是灰色,死尸没有气。</p>

李言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将自己所在山洞以及整座山,所有动物、植物、岩石、土壤中蕴含的气全部勾连,为己所用,以外物的气来磨炼寸劲。</p>

又花了两三个月,李言已经能达到勾连整片祁连山脉,以及外界所有人的气,之后又花了两个月,他将万事万物的气勾连,寸劲不断与气碰撞、分裂、再碰撞、再分裂。</p>

最终,李言成功将洗髓经参悟至圆满,达到了壮元三重境的第二境,明劲。</p>

在剩余的半年内,李言不再打坐,而是再次投入高强度的锻炼中,铁山靠、天震拳等等,反复的练习,成功的将明劲稳固。</p>

一年的闭关结束,李言胡子拉碴,全身脏兮兮的,就跟个乞丐似的,他先是沐浴整理了一番,随后来到外公和老和尚面前,展现自己这闭关一年的成果。</p>

外公满意的点点头,但老和尚却是满脸的震撼,因为在他印象里,很少有人能真正将洗髓经参悟圆满,于是连忙询问李言是如何做到的。</p>

李言就回了老和尚四个字:化繁为简。</p>

仅仅这四个字,就让老和尚宛如晴天霹雳,他嘴里不断嘀咕着化繁为简,如此简单明了的至理居然被少林乃至世人误会了一千多年,他顿感这辈子活到狗身上去了。</p>

他向外公请辞,说是自己也要去闭关,外公客套了几句就送走了老和尚,随后一脸欣慰的看向李言。</p>

“感觉怎么样?明劲修出来了吗?”</p>

“修出来了,感觉还不错,不过没有寸劲牛逼,外公你给我三颗小还丹,我要稳固明劲。”李言对外公说道。</p>

“早给你准备好了,给!”外公递给李言一个小木盒,里面放着三粒红色的小药丸,外公叮嘱每隔一个月吃一粒,吃完就立马进行高强度的锻炼中。</p>

李言听从了,他当即吞一粒小还丹,俗话说一粒金丹吞入腹,我命由我不由天,小还丹入腹后当即化开,一股磅礴的能量充斥全身,李言顿时感受到全身有使不完的劲,若不赶紧发挥,自己会被这股磅礴的能量活活撑死。</p>

眼瞅着离过年还有一个月,李言立即施展铁山靠撞山,劲力最大的作用就是身体还没接触山体,劲力可以提前将山体震裂,当胳膊肘砸入山体后,整座山丘都在颤动。</p>

终于在年前一天将明劲之力巩固,外公告诉李言,待年后,先不着急吃下一粒小还丹,而是传他另一门全新的功法。</p>

一年又一年,李言有些感慨,这是他来祁武宗学武的第七个年头,也不知道他的那帮好兄弟过的怎么样,他们都走到了什么地步?</p>

李言只觉得如今他如今出现了瓶颈,修为停滞不前,在突破融虚合道的两年后,李言借助药酒修出元精,可又过了五年,他却迟迟没修出内丹,他一直以为这些年都把心思放在武道一途,在修真一途没怎么上心,这才使修为停滞不前。</p>

可他白天习武,夜晚修炼,借助气灵源将灵能和真气冲破元精,袭卷各个穴位,开辟了大小周天,可开辟了大小周天却一点反应都没有,这让李言很苦恼。</p>

喜欢纵横大道万千载请大家收藏:()纵横大道万千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