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关键人物(1/1)

“大哥,你快想想办法呀!王春花自己糊涂,她要倒霉就倒霉去,但不能牵连孩子呀!孩子是无辜的,你就算不考虑我家蕊蕊和阿伟,也得为义兴义昌和小华多想一想,孩子不能有个被打成坏分子的妈!” “我,我能想什么办法……”苏康自己就没什么主意,他六神无主,用求助的眼神看向秦铮,“叶同志,你反应快,你给想个法子。” “公安以王春花拐骗儿童立案调查,所以我们只能按照公安的思路去找证据证明她的清白,别的真没有啥好办法。”秦铮说道:“要不,你们再好好的回忆回忆,在王春花怀孕和生孩子的期间,有没有什么可疑的人或者什么可疑的事情出现?” 苏康挠头,抓狂的说:“我不知道。我那时候人在城里,她在乡下,大半年没见过面的人,她身上发生的事情,我怎么可能知道!” 张翠绞尽脑汁,突然想到一个人:“王青!王青可能知道!” “王青是谁?” “王青是王春花的堂姐!”张翠立刻说:“她比王春花大七八岁,王春花怀孕那段时间,她正好离婚回家。俩人关系可好了,王春花后来还做媒,把她介绍给了铁路局的工人,让她也跟着嫁进城里,当了城里人!要说谁能知道王春花当年的事,非她莫属!” 秦铮闻言心中一动,意识到这个王青或许是这个事件中的关键人物。 他连忙问道:“那你知道她家的地址吗?” “我不知道。”张翠摇头说:“你问大哥,大哥肯定知道。大哥你说。” “我确实知道。”苏康先是点了点头,随后话锋一转,说道:“不过王青现在已经不在铁路局了。” 秦铮目光微凝:“她去了哪里?” 苏康说:“56年那会,王青二嫁的男人被戴了帽子,她不愿意被牵连,又离婚另嫁了,现在住在南京路食品公司家属院。” 食品公司家属院,倒是离得不远。 秦铮让苏康写下了王青家的详细地址,决定回去就让徐英杰好好调查一下。 老街公安分局。 审讯室。 王春花脸色苍白的坐在木质的刑讯座椅上,双手被银色手铐紧紧拷住,眼神游移不定,整个人却呈现出一副抵抗的姿态。 “公安同志,我真的不知道你们在说什么,我不是人贩子,我从来没有拐骗过别人家的孩子。” “是,我家孩子确实是抱错的,但这都是意外,发生这种事我也不想的,我也是受害者啊……” “少废话!”徐英杰严厉的声音在狭小的审讯室里回荡:“王春花,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公安方面既然决定将你抓捕归案,就说明我们已经掌握了最够的证据证明你犯事了!你不要装疯卖傻,混淆视听!!” 王春花垂下头,散落下来的头发遮住了她的眼,她闷声说:“公安同志,我不明白你们的意思,我都没做过的事情,你让我怎么承认?” “你还嘴硬!”徐英杰拍拍桌子:“好!那我问你,你说你是不小心和叶家抱错了孩子,抱错孩子总得有个合适的时机吧?如果当年你们住在同一间病房,或者孩子是生在同一间产房,或许还有这个可能,但你是吗?” “1952年四月底前后,所有在圣玛利亚医院生产的产妇名单,我们局里已经留档了,里面根本就没有你的名字!你连孩子都不是在圣玛利亚医院生的,那么你是怎么在两家人碰都没有碰过面的情况下,‘一不小心’抱错孩子的?” 王春花脸色瞬间变得煞白无比。 这个问题,曾经云乔也问过她。当时,她以‘档案可能被遗失了’的理由搪塞,云乔不信。但她那时有恃无恐,因为云乔不信她也奈何不了她。 但现在不一样。 现在她面对的人是公安,她要是敢对公安撒谎,下一刻就会被揭穿。 王春花不敢说谎,于是她选择沉默。 她紧闭着嘴唇,一个字也不说。 “王春花,你不要以为不说话就没事了!”徐英杰严肃的说道:“我们已经掌握了你偷换孩子的证据,就算是零口供,也能定你的罪!” “随便你拿出什么证据,反正我没做过的事情,我不认!”王春花垂着脑袋,拒不配合。 参与审讯的公安们都觉得棘手极了。 “卢音。”一名审讯公安突然说:“这个名字熟悉吗?” 王春花眸光微闪,下意识扯了扯嘴角:“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我不认识这个人。” “当年就是她利用职务之便协助你调换了叶家的孩子,你还敢说你不认识她?!!”审讯员拍桌而起:“王春花,我劝你识相一点!不要再作无畏的抵抗!拒不认罪,罪加一等!” “那你们想怎样?屈打成招吗?”王春花身体颤抖着,她抬起头,眼圈红红,咬牙道:“没做过就是没做过,你们就是打死我,我也是这句话!” 什么卢音! 别以为她不知道,卢音早就死了八百年了! 都已经是埋在土里的死人了,也能爬出来当人证吗? 真是笑话! 王春花咬死了不承认,事情顿时陷入僵局。 正如她所说,死人是不能爬出来当人证的。 特别是卢音还是污点证人,谁也不知道她的口供是不是完全真实的,万一她在 中间撒谎了呢? 所以,她的口供并不能当成是唯一的证据去定王春花的罪,必须得找到其他的证据佐证才行。 就在审讯室的气氛开始变得凝滞之时,房门突然被推开。 一名公安走了进来,低声对徐英杰说道:“徐队,有新线索了。” 徐英杰眼睛一亮,压低声音,问:“是秦同志回来了吗?” “是。” 得到想要的答案,徐英杰的眼中闪过一丝希望。 他冷冷的的斜睨了王春花一眼,站起身,大步往门外走去。 “审讯暂停!等我回来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