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2/2)
宋朝之前的君臣们:“……”普通人想要当官,考试越来越多了啊。</p>
不过也能理解。</p>
后世人多了,而官位就那么点,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当然要通过考试层层选拔筛选了。</p>
【唐寅和徐经科举舞弊,说冤也不冤。明朝的科举和唐朝有很大的区别。</p>
唐朝的举子进京考试,可以先去拜访考官,投书干谒自荐,得到主考官的赏识榜上有名也就有希望了。至于是拿出自己作品求得主考官青睐,还是拿出自己的积蓄求得主考官青睐,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p>
明朝的举子进京考试,在考试成绩出来之前,最好还是不要去见主考官。</p>
徐经是商户出身,家里钱多,在考试之前上赶着去给主考官送钱,你说没有买试题舞弊,谁能相信?徐经自己去也就罢了,还和唐寅一起去,拉了个垫背的,终身不能参加科考不得录用有了个伴。</p>
冤枉吗?若是懂得避嫌,在考前不去面见考官,不送财物不就没这回事了?</p>
也确实冤枉,毕竟会试结果是唐寅和徐经都落榜了,不在录取之列。考官程敏政拿了钱不办事,没有让唐寅和徐经高中。考官之一的李东阳在录取的名单中没有看到唐寅和徐经的名字,唐寅、徐经和程敏政三人谁也没有承认泄题了,科举舞弊案也就查无实证。</p>
死不承认,也无证据。</p>
唐寅和徐经是不是真的舞弊了,也就无从得知了。当然,大家还是偏向于获得乡试解元的唐寅是无辜的,只是被满身铜臭的徐经连累了。</p>
毕竟,解元需要舞弊吗?】</p>
第123章 </p>
天幕下的众人并不认同,解元就不需要作弊了?会试是全国的举子竞争那少数名额,即便是解元,也不能保证百分百就能高中。</p>
不说别的,唐寅在会试中确实是落榜了,而不是因为舞弊所以会试录取的名次无效,是实打实的落榜。</p>
【《明史》记载唐寅生平的时候,写道:徐经贿赂程敏政的家僮,也就是贿赂程敏政的私奴,得到了试题。</p>
且不说一个奴仆能够得到科考试题这么机密的文件有多离谱,就说《明史》在记载程敏政生平的时候,写道:有没有舞弊,这事做的太隐秘了,无从知晓。</p>
两个相反的结论,自相矛盾。</p>
这两个结论,都不影响唐寅是无辜被牵连的。记载程敏政生平的时候,对舞弊一案模棱两可,可以说是莫须有,那就肯定与唐寅无关。记载唐寅生平的时候,是说程敏政泄题事迹败露,说的话连累了唐寅。</p>
唐寅是苏州解元,乡试的主考官梁储对唐寅十分欣赏,还在程敏政面前夸赞唐寅。程敏政见了唐寅的文章,同样十分的欣赏,以至于后来在看到写的比较好的考卷的时候,脱口而出必然是唐寅所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