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1/2)

好书推荐:

极有可能是李建成知道李渊不会废他这个太子,所以没有必要对李世民痛下杀手,给李世民下毒也不是见血封喉的毒药,似乎只是想要李世民变得病弱,变得残疾,再不能与他相争,只是没有想到李世民会对他下杀手,还成功了。】</p>

天幕下的众人为李建成感到可惜,如果不是遇到了二凤,也会是一代明君。</p>

慈不掌兵,李建成缺乏杀伐果断。</p>

【唐太宗李世民同样听说了魏征的才名,封魏征为谏议大夫。魏征有了在李建成这里的履历,出名的就不仅仅只是文采了。】</p>

天幕上出现了一段视频:</p>

[唐太宗李世民怒气冲冲地道:“好你个魏征,挑拨我和兄长的关系。”</p>

魏征满脸地不服气:“是皇太子不听我的,他若是听了我的,必然不会有今日之祸。”</p>

李世民懂了。</p>

兄长不听魏征的话,自取灭亡。他不能重蹈兄长的覆辙,他要听魏征的,那就封魏征为谏议大夫吧。]</p>

【魏征的谏言涉及军事和治国方针,要知道李世民在成为皇子之前就是战绩卓著的将领,魏征能够在军事上进行谏言,可见其军事水平。</p>

李世民评价魏征,“安国利民”,可见魏征还有经国之才。他还主编史书,二十四史中的《隋书》就是出自他手。</p>

历代修史的都是文学素养极高之人,比如司马迁,班昭,蔡邕,欧阳修等等。】</p>

魏王曹操想到蔡邕被王允杀害,悲从中来。原本他能够看到伯喈的《续汉书》,可惜了。</p>

【魏征性格耿直,却也不是太过于执拗,非要死谏。</p>

他曾向李世民透露过自己想当良臣,而非忠臣。良臣,好比舜的臣子稷、契、皋陶,君臣相得益彰,成为美谈;忠臣,好比夏桀和商纣的臣子龙逢、比干,忠臣被杀留得美名,君主得千古骂名。</p>

这话一出,李世民敢杀魏征吗?</p>

魏征也曾说过,他敢于谏言,是因为皇帝是明君,愿意甚至是引导他进谏,如果皇帝不听他的谏言,他不会再进谏,也不敢再进谏。】</p>

唐太宗李世民心道:他是皇帝,有何不敢?只是魏征有安邦定国之才,他舍不得杀,并非是因魏征一句话而不敢杀。</p>

而且,魏征谏言的时候引经据典,学识渊博,说的头头是道,确实能让他信服。</p>

古人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p>

【前面提到狄仁杰无心插柳柳成荫,只是短暂地断案了一段时间,成就了神探的美名。魏征也曾奉命处理过长期积压没有判决的案件,虽然不是专业人士,对律法不熟,但是处理案件时能够让人心悦诚服。</p>

魏征是一位谏臣,更是一位能臣。】</p>

众人一想,确实啊,没有做过的事情,不熟悉的事情,都能够处理好,让各方面都满意。</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