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223(2/2)
后世之人不会作诗只会背?数千年的文化传承就这么断了?</p>
那后人学的是啥?</p>
王安石都听得呆了:“啊这,后世改的好彻底啊。”将诗词歌赋踢出考试大纲的结果,是后世子孙只会卧槽,或者是背前人诗句,他都不知道该不该高兴。</p>
延续文化传承是浪费时间?</p>
他只是提议降低诗词歌赋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没有说要彻底摒弃啊。</p>
光会背诗是显得记忆好?</p>
【说到黄州团练副使,苏轼第一次被贬,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做团练副使。</p>
乌台诗案就是文字狱。</p>
苏轼写的诗词文章被政敌咬文嚼字的挑刺,上纲上线扣大帽子,力求置苏轼于死地。为啥逮着苏轼的诗词做文章呢?因为其他地方根本挑不出苏轼的错处。</p>
不但没错处,还有政绩。】</p>
天幕上出现了苏轼在徐州任职时,身先士卒治理洪水的情景。</p>
电闪雷鸣,大雨倾盆。</p>
天幕下的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在看到洪水的浪花打过来的时候惊慌地想要逃命,完全忘了自己身处大殿之外,安全的很。</p>
而天幕上的人正不顾危险地在抗洪抢险。</p>
【徐州水灾,原本城中富户出逃躲避洪水,禁军无调令不敢擅自行动防洪抗灾。在苏轼的带领下,军民一心,众志成城,保全了徐州不被洪水淹没。</p>
这是发生在乌台诗案发生之前。</p>
乌台诗案发生之后,有人想要置苏轼于死地,翻出苏轼过往的诗词添油加醋,罗列罪名,以改革派为主;也有人想要救苏轼出来,以保守派为主。</p>
想救苏轼的人中居然也有主张变法的政敌王安石,或许是惜才,别的不说,在诗词方面苏轼都能有和他一较高下的能力;也可能是在心底认同做出政绩的苏轼是一位好官,不该死在党派斗争当中。</p>
即便,苏轼与自己作对,他也要救。】</p>
天幕上出现了王安石和苏轼入选课本的诗词文章,这又是一场诗文盛宴。</p>
天幕下的众人对这二位的作品十分赞赏,原本对苏轼入选“六大诗人”系列还不以为然,这回服气了。</p>
只是可惜,后世将诗词歌赋踢出了考试大纲,能写出这样诗句的诗人再也看不到了。</p>
不用考试,后无来者,很难再出优秀的诗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