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212(1/2)
杨炯能点评这个排名,肯定是同一朝的人。</p>
唐高宗位面</p>
武则天自言自语:“‘初唐四杰’天幕透露了三个,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还有个姓王的是谁?”</p>
李治听到了武则天这话,回答道:“王勃。”</p>
他见武则天面露疑惑,补充说道:“就是李贤的属官,作《檄英王鸡文》的那小子。”</p>
武则天遗憾地道:“原来是他啊。”</p>
可惜了,王勃空有一身才华,却是没有用到正途上。</p>
【我们现在的医生,术业有专攻。内科医生专看内科,外科医生专看外科,儿科医生专看儿科,眼科医生专治眼睛等等。</p>
在古代,医生什么病都看,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针灸推拿等各科都要会。</p>
孙思邈无疑也是这样一位全能型的医者。</p>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儿科,孙思邈著《妇人方》和《少小婴孺方》,写在《千金要方》的开篇,强调其重要性。</p>
受孙思邈的影响,妇科和儿科在隋唐时期发展迅速。】</p>
天幕上出现了《妇人方》和《少小婴孺方》。</p>
天幕下的君臣们想着,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如果专攻一个科目,那么在这个领域应该更容易取得突破。</p>
不过,他们还是更信赖巫医。</p>
【相传扁鹊曾说,“大哥能在病人还未发病的时候将病人治好,二哥能在病人症状较轻的时候将病人治好,而他自己能在病人病入膏肓的时候将病人治好。”</p>
孙思邈对于疾病,偏向以预防为主,也就是尽可能的不要生病。</p>
他的徒弟孟诜就是擅长食疗的医药学家,著有《食疗本草》、《必效方》、《补养方》、《驱邪正本养生汤》等著作。】</p>
天幕上出现了孟诜著的多种养生方子。</p>
【说到食疗,孙思邈用海藻治疗大脖子病。</p>
住在山区的百姓缺碘,生了大脖子病,也就是甲状腺肿大,被孙思邈用食疗的方式治疗。</p>
可见早在一千多年前,当时的医者就掌握了治疗大脖子病的方法。但是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依然是大脖子病的重灾区。</p>
古代的人别说吃海带、紫菜等富含碘的食物了,连饭都吃不饱,还讲究什么饮食营养搭配,有口吃的就不错了,知道为什么会生病有什么用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p>
居民膳食指南上说每天要吃十二种食物,一周至少二十五种食物。不说别的,单说这食物种类,是针对皇帝制定的吧,一顿饭几十上百道菜,每道菜顶多只吃一小口。</p>
人口少的普通人家哪里经得住这样的浪费。】</p>
天幕上出现了富含碘的蔬菜、水果以及肉类。</p>
除此之外,还一一列举了富含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蔬菜、水果以及肉类,贴心地在一旁标明了哪种缺乏会导致什么疾病。</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