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五章 汉中惆怅(1/1)

出难,进亦难,如此得以休养生息,未必乃好事,章邯非常赞赏的看向姚卬,“烧绝栈道,姚将以为如何?” 姚卬道,“似无还心,实藏不臣之心。” 章邯下令道,“立传霸王,时时戒备。” 已出函谷关,楚军缓缓向彭城进发,行走迟缓,项羽归乡之心愈加浓烈,不断催促义帝熊心出发离城。 忽然一只黑马黑甲追上楚军,汉中栈道变成一条火龙的消息在楚军中发酵,尤其在项羽的心中发酵。 心安,项羽认为栈道烧绝,再修需花费数月,彼时天下已定。 不安,不能寻机击汉,范增心中隐隐觉得不妥,他始终不放心刘邦,仅仅防守太过被动,思虑着来日寻机讨伐进去。 栈道不只可出,亦可进,聪明者想一层,智者想一圈,范增眯着眼睛望向西方,隔着重重大山,隔着层层障林,似乎可以看到刘邦那得意的笑容。 那笑让范增的眉头皱一皱,并没有笑,刘邦没有笑,笑的乃蜀汉之民,终于迎来仁义长者之王。 巴蜀虽然阻塞,然巴蜀之俊杰仍有在外谋生者,他们对刘邦的敬慕自然带到巴蜀之地。 欢喜雀跃,汉中之民欢喜的很,认为即将过上富足的生活,在汉王的带领下,生活将会越来越好。 落差,极度的落差,刘邦极度的落差。 汉中之民衣着,房屋建设,远远无法与关中相比,更无法与咸阳比拟。 咸阳的繁华让刘邦极大的落差,历经艰险到达,新郑作为一郡之治所,竟然如此荒凉。 只荒不败,宫殿的规模与数量较之咸阳如沧海一粟,荒中带着一丝丝凉。 宫殿虽然朴素,毫不张扬,然用材却极其昂贵,至少在其他地方材料显得昂贵,刘邦望之竟有些哭笑不得,上好的材料居然被用的极其笨拙。 刘邦即刻命卢绾宣见一人,“阳成延安在?立刻宣之。” 此刻刘邦心中比较牵挂之人居然是阳成延,一想到即将在此长期居住,不知何时能还定关中。 刘邦头疼,可能要住数年,思虑至此,便颇为头疼。 卢绾走后,便召萧何、刘交、樊哙、奚涓、周碟等文臣武将到街上走走。 缓辔走在街道上,刘邦体会到萧何从秦图书了解到的实际状况,的确这里只荒不败。 不败,因为刘邦从新郑国人的脸上没有看到贫苦之象,只有那天真的笑。 身上的衣服虽然粗糙,但却质地上乘,花纹却细腻许多。 惊讶,刘邦惊讶于花纹的细腻,因为这将耗费非常多的时间,怎么会有人会愿意花诸多时辰在衣着上绣花。 没有林立的店铺,没有穿梭的商贾,没有眼花缭乱的美食,却有五花八门的休闲活动。 刘邦又疑惑,没有看到穿梭如流的商贾,哪来的如此之多货物,甚至一些活动源自山东六国。 极欲寻找一个汉中之人来了解这一切,对萧何道,“以丞相之言,立刻养其民以致贤人,如何收用巴蜀,吾…寡人,急需贤才。” 言毕,刘邦无奈一笑,“寡人,此等称谓的确拗口,寡人不愿成为孤家寡人。” 萧何笑着解释道,“此乃君王谦称,君权乃天授,故以德配天,以德治国,以德仍寡而谦称,汉王乃仁义之王,以汉配天。” 刘邦笑赞,“寡人幸有饱读诗书之丞相,诸将吏需效仿之。” 新郑不大,一个时辰便纵马掠过,至一小小酒肆食饭饮酒。 微喜,酒香而醇,入腹而热,汉中酒与众不同,刘邦饮几口酒后,心中的烦闷,稍稍消散。 对蜗屈汉中倒充满一种期待。 出门未带酒具,此间酒肆所用乃汉中陶碗,微醺后刘邦与萧何等将吏畅聊。 不知衣着衬人,还是人配衣着,刘邦等人身穿便服依旧被角落的一人注意到,注意到那与众不同的气质。 此人一身素衣,容貌如春风抚柳,自带一份柔儒之意,但此人骨如劲松,自发一股阳刚之气,若说刚柔相济,说的便是此人。 听着刘邦与萧何等人的交谈,此人时而笑容浮面,时而面色凝重,时而皱眉思索。 思索,深深的思索,思索的时间总是过的很快,等到此人再次抬头却发现刘邦等人早已消失。 震动,随着萧何推行修缮之后的秦农耕奖励法,先是新郑国人震动,逐渐向汉中、巴、蜀之地弥散。 接着便是一条招贤令,随着劲装使者在大街小巷上纵马飞驰,汉中郡开始沸腾。 不仅开荒,更要招贤。 汉中人非常兴奋,此乃欲变天,幸福的生活即将到来。 天下虽然大乱,但汉中几乎没有遭到破坏,只是被胡亥统治时苛法搞的有点调敞。 曾晋的汉中、巴、蜀在秦昭襄王时期乃为天府之国,为长平之战运送不少军粮,如今稍稍有些凋敝。 秦赢政时期的连年征战已经让蜀汉受伤,如今又来一个胡亥,当真是人丁稀薄,物产稀少,甚至一些大山里的果子烂掉亦无人采摘。 汉王一到,日子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汉王乃仁义之君。 新郑万人空巷,因为招贤令已出。 蠢人,聪明人,智者,愚者,邢徒,流犯,很奇怪,每个人皆认为自己乃贤人。 人流不断向几处汇聚,围观者议论声鼎沸,却无一人向前踏出半步。 城中一处偏僻之地,虽然偏却花香四溢,清晨的花儿在风中摇曳,仿佛在期待归人欣赏。 柴门竹院内,身穿粗布衣却难掩其丰韵,操劳的身影,春日的阳光没有改变那曾令人心动的身姿。 此女子皮肤更加的白皙水嫩,仿佛日光在为其注入活力。 清纯的面庞忽然出现一个小酒窝,她在笑,她在对一个男子笑,此人不是别人正是酒肆中倾听刘邦谈话之人。 女子开心道,“衍,快入屋,饭菜已备。” 此人姓赵名衍,乃汉中的博学之士,虽然家贫然靠着自己的毅力和协助县吏处理事务的便利,自学成才。 书非借不能读也,赵衍彻底发扬借书而读的优良传统,较为博学。 赵衍解下腰间所佩长剑,这把剑虽然普通,却被其擦的一尘不染。 女人很开心,因为他看到赵衍面带笑容,喜上眉梢,开心的接住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