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副都指挥使121(2/2)
现在说这些已经晚了。 赵佶已经当了一年的皇帝,他也不可能再把皇帝位置让出去了。 </p>
御花园中,赵佶哈哈大笑,心中越发满意林诚。 </p>
他还记得,当初刚知晓林诚时,是因为对方那一手让他喜爱有加的瘦金体,心中隐隐把林诚视作自已书法上的知已。 </p>
后来,又从高俅那儿得知,林诚除了一手好书法外,于政事上也有独到见解。 </p>
一策盐引法,不仅为大宋解决了困扰多年的盐政弊端。 </p>
还让赵佶在那些个文武重臣跟前,狠狠扬眉吐气了一把。 </p>
如今,又助高俅攻下夏州城,全歼五百西夏铁鹞子。 </p>
一桩桩功劳下来,不重赏赵佶都觉得过意不去了。 </p>
那么,应该赏点什么呢? </p>
赵佶眯着眼,思考了起来。 </p>
原本,按照高俅那样的路子,赵佶可以直接提拔林诚,担任殿前司都指挥使。 </p>
也算是重走高俅的老路,而且还是高俅部下。 </p>
但赵佶想到林诚于政事上的手腕,又觉得让林诚走武将的途径,实在是埋没了这一位治世能臣! </p>
思考半天,赵佶目光扫过不远处桌面上的钢笔。 </p>
猛然灵光一闪! </p>
“有了!” </p>
赵佶面露喜色,转头看向林诚道:“我听说爱卿和户部侍郎李格非素来交好?” </p>
“的确如此,臣在汴京多受李学士照拂。” </p>
“李格非学识渊博,是神宗皇帝亲封的大学士,又是苏东坡的门生。这样吧,朕下一道旨意,让李格非收你为徒,专门教导你四书五经,来日参加科举考试。” </p>
“啊?!” </p>
一听这话,林诚不禁有些傻眼。 </p>
宋朝是文人的天堂不假,他甚至也的确想过要不要走科举的路子。 </p>
可,人家学子十年寒窗,都未必能考上,他一个成年人从头开始,临阵磨枪,还能考上不成? </p>
或许是看出林诚的惊讶,赵佶淡淡一笑,解释道:“我也没让爱卿一定要考个进士,明年的科举,如无例外应该是韩忠彦的门生崔文泉主考。韩相公曾多次向我举荐你,甚至不惜作保,要我赐你一个进士出身。你若参加科举,想必崔文泉定会卖恩师一个面子,会让你考上。” </p>
“这……这也行?” </p>
林诚有些吃惊,疑惑宋朝的科举考试,不向来是杜绝徇私舞弊的么? </p>
谁知道,赵佶却不在意,淡淡道:“有何不可,国朝取士,本就是取治世能臣。” </p>
好吧,你老大,你说了算。 </p>
赵佶说着,转头对身后的杨戬道:“拟一份中旨,任命大郎为殿前司副都指挥使。” </p>
前面说过,殿前司分为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以及下面的十多个指挥使,统领汴京号称十万禁军,以及大宋全境的七十万禁军,总计八十万禁军。 </p>
当然,要是宋太祖那会儿,八十万禁军或许是不打折扣。 </p>
可传到了赵佶这一代,号称八十万禁军,实际上能有个二三十万人就不错了。 </p>
大量的名额,都是在吃空饷。 </p>
甚至于,汴京那三四万禁军,都是花架子,实际战斗力弱的可怜。 </p>
这种情况,上至赵佶自已,下至百姓全都心里门清。 </p>
否则抵抗西夏和辽国的,也不会是西军了。 </p>
汴京掌管禁军的三军衙门,每军都指挥使,都被称作殿帅。 </p>
高俅当上三军衙门总殿帅后,赵佶也没忘了林诚,顺手把他从副指挥使,升到了副都指挥使的位置上。 </p>
可千万别小看了,两个职位间,就只差了一个都字。 </p>
但这,就是从中层干部,到高层之间的区别。 </p>
做个形象点的比喻,原先林诚只是京畿司令部的团长。 </p>
现在则一跃成为了京畿司令部的副司令!妥妥的实权派将领,是多少人羡慕不来的差事。 </p>
对这份差事,林诚还挺满意。 </p>
反正上面有个高俅,帮他扛下了所有火力。 </p>
自已要做点什么,高俅都会帮着遮掩。 </p>
想到这,林诚谢恩过后,就离开了皇宫。 </p>
金明村那儿,小小怕是等急了吧…… </p>
想到小丫头可爱的模样,骑在马上的林诚忍不住露出了一个笑意。 </p>
正是有她们在,自已在这个世界,才不算是孤家寡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