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徽宗微服私访记66(1/2)
“哎,一斤干海肠磨成粉,给两文钱,就算是妇人稚子,一天也能赚百八十文,这等好事大郎若不是念着村里人,随便去西市吆喝一声,就有大把人抢破了头干。这一礼,大郎受得起。”李村正满脸感慨,握着林诚的手紧紧不放。 </p>
古代受限于通讯和交通不便,实际上人口流动极少,与之相应的赚钱的机会也极少。 </p>
金明村地处西郊,紧挨着皇家园林金明池。 </p>
但因为京畿周遭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实际上村里人糊口的方式,就是家中壮劳力去西市找活干。 </p>
所幸汴京城常住人口足有百万,哪怕在码头上卖苦力,都能养活一家三口。 </p>
但要是能有额外收入补贴家用,又有谁不愿意呢! </p>
于是乎,接下来每一个接了研磨海肠粉,前来送粉的村民,看到林诚后都是千恩万谢。 </p>
白糖商行的伙计一直忙活到了子时,才总算把所有海肠粉装车完毕。 </p>
林诚则接过账房递来的账本,随口问道:“胡先生,一共装了多少斤?” </p>
“回东家,三日共收了三万斤,再加上白糖商行里的七万斤,明日便有十万斤可以售卖。” </p>
十万斤…… </p>
林诚盘算了下,这十万斤海肠粉便可卖五千贯,而他付出的成本仅有四五百贯。 </p>
至于能不能卖出去,林诚丝毫不担心。 </p>
海肠粉是味精发明出来前,最能提鲜的调味料,家家户户都需要。 </p>
而整个汴京足有百万人口,就最少的算,一户五口之家每月用一斤海肠粉,仅汴京一地,每个月也需要二十万斤的海肠粉。 </p>
更别说,白糖商行借助许家的渠道,已经由汴京辐射周边数十个州县! </p>
只不过林诚也明白,海肠粉不像白糖那么有技术含量,过不了多久其他商行看到海肠粉日进斗金,也会去收购海肠。 </p>
到那时,海肠粉就赚不到什么钱了。 </p>
想到这,林诚拍了拍手,招呼伙计们聚拢过来。 </p>
看着底下一个个虽然累的大汗淋漓,却充满干劲的伙计,林诚笑了笑,大声宣布道:“这几日辛苦大家了,待会让胡先生去商行账上支十五贯,给大家分了。” </p>
这话一出,本就满是干劲的伙计更是兴奋,忍不住大声欢呼起来。 </p>
“东家仁义!” </p>
自从白糖商行面世以来,林诚亲自为其制定了一套奖惩制度。 </p>
尽管宋朝商业发达,甚至有了资本主义的雏形。 </p>
但各行各业的伙计工人,依旧处于最底层。 </p>
就算签了契约,也等于是卖身契,能勉强混个温饱已经是天大的幸运,不敢再奢求其他。 </p>
但在林诚的白糖商行里,不仅有绩效奖金,还有提成,甚至是最终的干股奖励。 </p>
因此,短短一个月,白糖商行飞速发展,商行的伙计都像是有用不完的劲一般。 </p>
汴京城里的做工的,更是挤破头想要加入白糖商行。 </p>
伙计们从胡账房手里领了钱,高高兴兴地连夜把海肠粉运到了运河码头的白糖商行。 </p>
翌日。 </p>
运河码头依旧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p>
不过,让人奇怪的是,白糖商行门前竟然排起了长龙! </p>
热闹景象,不下于白糖问世! </p>
更让人啧啧称奇的是,排队的还不是普通百姓! </p>
“快看,那不是户部侍郎的管家吗?”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