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 墨更关键(1/1)
钢笔让秦标相当满意。 甚至觉得这是他这么多年来,收到最好的礼物。 就算秦标也不曾想到。 他这辈子收到最好的礼物,竟会是老六送的。 很意外。 也很感动。 他为了弟弟们操碎了心。 如今也终于能看到些许的回报。 这份情谊,毫无疑问更加的弥足珍贵。 其余的几个弟弟,怎么就不知道学学老六呢? 整日就往他这里送些俗物。 老二的送的东西乱七八糟,倒是也有些碑刻。 但原本好好的碑刻立在秦地。 愣是被秦樉给挖了出来,运送到京都。 秦标对此简直无力吐槽。 让那碑刻好好的留在原地,才更有厚重的历史意义。 而不是挖出来送到京都! 为此秦标骂了他好几次,特别有次秦樉麾下的大头兵不认字,把人家的墓碑挖出来送去了秦王府。 想要以此讨好秦王。 马屁也算是彻底拍在马腿上。 好在那事发生之后,秦樉终于懂得了克制,不再继续往秦标送碑文了。 好在秦地那可是千年京都地,以往历朝历代,重要事都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刻在石头上的。 写在纸上的几百上千年,就有可能腐烂掉。 可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即便两千年过去,依旧清晰可辨。 也告知两千年后的人,你们脚下的土地,与他们曾经生活过的是相同的一片土地。 这种跨越千年的交流,秦标向来觉得很有趣。 当然。 鼎文上的交流,又何止两千年? 对于大庆而言,春秋战国都是前尘往事,当年庆皇教育秦标的事迹,都拿周朝来说。 以礼治天下的周朝,延续了五六百年的周朝。 也是历代统治者的终极梦想。 可惜自汉之后,超过三百年的皇朝都无法出现。 老三则喜欢送武器,一些兵书,胡人的事物。 看似全凭喜好来,可明里暗里也在提醒秦标不要忽视了北方。 老三的礼物,更像是谏言。 老五更离谱。 网罗的各种俗气宝物以及美人。 有次竟一口气给秦标送了三十六名西域胡姬! 还说三十六这个数字比较吉利。 却不知道那封信里,足足错了十二个字。 被秦标一顿痛批之后,老五再给他写信,也越发的言简意赅。 唯有老六。 所送之物,看似寻常,实则无比贵重。 这支钢笔,目前为止,更是独一无二的。 虽秦标知晓,自此之后,钢笔兴许会在官员士族中疯传,价值昂贵。 但这并不影响秦标觉得这支笔来的很贴心。 最好的礼物。 再想想老六送父皇最好的礼物。 对于父皇来说。 老六本身,就是父皇最好的礼物。 父皇所求,也不过是朴素的家国兴旺,毫无疑问老六是拥有这个能力的。 秦标充满期待的打开了另外一支锦盒。 “这是……毛笔?” 秦标有些意外。 “笔杆比正常毛笔小了许多,竟然也有笔盖。” 秦风望着盒子里的毛笔,略微有些尴尬。 “这能储墨的毛笔,是个意外。” “南方的造笔匠来了辽地,想凭借着制造出好笔来晋升匠人等级。” “在得知钢笔之后,根据庆人的习惯,最先搞出了这种储墨毛笔。” 秦风满是感慨。 大庆最好的笔,来自湖州。 湖州的笔, 徽州的墨,宣城的纸,端城的砚。 大庆的笔墨纸砚,八成全来自这些地方。 湖州基本家家户户,都是造毛笔的小作坊。 对于制作毛笔的竞争,更是无比的惨烈。 这种竞争之下,也的确产出过最好的毛笔。 当然。 也有制造毛笔的匠人,被辽地对匠人的优越所吸引,来辽地来造毛笔。 毕竟听闻辽地小孩都在上学,毛笔需求肯定大! 也不知道究竟是哪一家,在跟辽地做如此巨大的毛笔生意。 只是那造毛笔的匠人到了辽地,见识过广宁城小学之后。 彻底傻眼了。 辽地小孩子,用的根本不是毛笔! 而是称之为铅笔的玩意儿! 而且不单单小孩子在用。 就连许多匠人也用铅笔画线…… 学生不用就不用吧。 老师总该用吧。 可当见过黑板与炭笔之后…… 那造笔匠都恍惚了。 是了。 造毛笔最好用的是竹子。 其次才是木头。 竹子中空,长时间握笔才不会累。 毫无疑问,广宁城的竹子完全是个稀罕物。 至于木头吗…… 铅笔外面包着的,的确是软软的木头。 好在辽地不存在失业的问题,造笔匠很快便被分配到了造笔工厂,加入了制造钢笔的项目中。 而后钢笔没先弄出来。 这种储墨的毛笔倒是先搞出来了。 这得感谢一位来自徽州的造墨匠,如他一般,也是来辽地碰运气的。 也意外研发出了所需的特制墨。 秦标握着短毛笔,大为新奇。 打开笔帽后,便书写了起来。 “笔锋很硬,像狼毫又不是。” 毛笔之中。 羊毫笔最软,狼毫笔最硬。 还有一种,则是羊毛混着黄鼠狼尾巴毛的兼毫。 也不知取了黄大仙的尾巴毛。 黄大仙会不会报复。 “笔头的毫毛用了很多重,很复杂。” 关于技术上的事儿,秦风了解也不错。 只知道这种储墨毛笔,做起来并不简单。 前后实验了无数次。 “前头的毫毛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墨。” “唯有用辽地特制的墨水,这种钢笔与毛笔才能进行书写。” “换了其他的墨,就不太行了。” 秦标微微愣住。 “今后孤要用墨,岂不是都要从辽地送?” “就不能将制墨的匠人,直接送给孤?” 秦风嘴角微微抽搐。 “制墨的原料,如今唯有辽地能产出来,里面混合的东西不少。” 秦标听此,不免点头。 这就跟徽州的纸,湖州的笔一样。 唯有特定的地域。 才能生产出相应的东西。 “孤每年用墨都很多。” “大哥尽管放心,往后春夏秋冬每一季,都给大哥送墨。” “如今的外面,也准备了一箱子墨水,只是有点大不方便运到屋子内。” 送了笔。 墨如何能差了? “大哥可派一内侍,前去给接收了。” 秦标重重点头。 “老六做事周全。” 秦标用墨,辽地可以给送。 可要那些官员学秦标用了钢笔,墨可就控制在辽地的手上。 这墨到时卖上什么价格。 就都是辽地说的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