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她不讨赏吗(1/1)
苏茉快步走了上去,在五步之外站定,行礼。 声音沉稳,“见过贵人,见过逍遥王。” 苏茉没有行跪拜礼,行的是妇人礼。 她说的是见过贵人,就是以那人为先萧亓为后,显然是看出那贵人的身份,又不点破。 东越帝转过身来,与生俱来的帝王气浑然天成。 帝王果然是帝王,让人忍不住想要臣服。 这就是上位者的气场。 “平身吧。” 东越帝抬了抬手。 萧亓也冲苏茉点了点头。 东越帝一双眸子打量着苏茉,模样端庄,气质沉敛,稳重自持。 想看出她沉稳的外表下,有没有强撑的慌乱。 苏茉低垂着眉眼任他打量,不卑不亢。 半晌,东越帝落座,“你就是东平镇献上制油技术和制冰方子的苏茉。” 苏茉道:“正是民女。” “赏赐可满意?” “民女与所在村子村民皆感念皇恩浩荡。” 当时赏赐的东西,绸缎和首饰苏茉留着了,银子拿去盖村学了,粮食也交给村长按人口分给村民了。 都是惠及到了阿坝村每个人身上的。 皇恩浩荡这样的词,东越帝在京城没少听,却在苏茉的嘴里感受到了些真诚。 萧亓对苏茉当时分配赏赐的事是知道一些的,便轻声与东越帝说了。 东越帝颔首,是个聪明的人,不居功自傲,也会收买人心。 不过他倒是对苏茉把赏银用作建学堂,办村学的事比较意外。 不由问道:“东平镇乃至以下的村落百姓并不富余,阿坝村人竟愿意把银子用于村学所用?他们肯把孩童送去念书?” 乡下人之所以被称为泥腿子,就是因为他们生在农村底层、思想不开化,无知,终日与田地为伴,在地里讨食。 能养读书人的人家,一是银钱上要撑得起的,二是想靠念书出人头地的。 苏茉道:“赏银用于建村学是村长做的决定,他希望孩子们能明理辩是非。 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把孩子送到村学的,一半的父母是愿意。” 东越帝,“只一半的人愿意,那岂不白费了心意?” 苏茉,“倒也不算白费心意。建村学的时候设了个机制,凡参与建村学的人家,家里的孩子可以免一年束修,村学供笔墨纸砚,愿意让孩子念书的父母定会争取这个机会。” 东越帝了然道:“那倒是不错。” 避免了想要钻孔子混名头的人混进村学。 苏茉见皇帝不再问此事,便没有接着说下去。 其实村学还设了奖罚机制,书念得好的,继续免束修,书念得不好又不愿意交束修的自己就不会再去了。 便不会资源浪费。 接下来,东越帝又问了苏茉西瓜的来源,苏茉如实回答,种子是从外邦商贩那买来的。 当初卖苏茉种子的商贩阿鲁在东平镇停留过的痕迹是很容易查出来的,一查就知道苏茉说的是真话。 这是东越帝早就调查过的,苏茉与外邦的确没有联系。 苏茉知道东越帝是在试探,突然冒出来的只有外邦进贡才能得到的贡品,任谁都会怀疑。 萧亓适时插话,“父皇,除了西瓜,苏姑娘还种出了不少儿臣没见过的菜,想必种子也是从那个外商手里买来的。” 苏茉接道,“确实,当时遇到那外商也是偶然……” 苏茉将在路边救了外商,外商要以种子相赠,自己又给他银子的事简单说了。 苏茉接着道:“其实逍遥王过谦了,民女那些种类的菜大越其他地方未必没有,只是没有流传到各地。 就像民女得到的番茄种子,就是在镇上一个小姑娘手里买来的,据说是她的父亲外出带回来的。 知道的人少,开始恐不能吃,只当养着玩儿的。 民女喜好种菜,便也请了人去各地搜罗种子,试着种,有的种得出来,有的连芽都不发的。” 苏茉说的都是种田的心得,同时也顺带说了她那些多见的作物的来历。 对榨油和制冰方子的事只字未提。 苏茉的做法东越帝的预料之外,有榨油技术和制冰方子在前,又有两地调水的策略在后,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但凡其中一件就能讨要别人几辈子的荣华富贵,还能福延子孙。 她不讨赏吗? 当真是不在乎名利,还是另有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