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破釜沉舟的启示221(1/2)
《第 221 章 破釜沉舟的启示》</p>
自焦点三角形的课程结束,戴浩文先生稍作休整,又开启了新的教学篇章。</p>
这一日,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学堂的讲台上。戴浩文先生稳步走上讲台,目光扫过台下一众学子,轻咳一声,开口道:“诸位,过往时日,吾等沉浸于数学之奥秘。今次,暂且搁下数理之论,来讲一则成语故事,名曰‘破釜沉舟’。”</p>
学子们闻得先生此番言语,皆面露好奇之色,目光齐聚于先生身上。</p>
戴浩文先生缓声道:“昔时,秦末战乱,项羽率楚军救赵。渡漳河后,项羽下令沉船,砸锅,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众将士见退路已绝,皆抱定必死之决心,奋勇杀敌,终大败秦军。此乃破釜沉舟之典故。”</p>
李华不禁问道:“先生,项羽此举,何其冒险?若不胜,岂不全军覆没?”</p>
戴浩文微微一笑,回道:“李华此问,颇有深意。然项羽此举,非为冒险,实乃置之死地而后生之策。当此绝境,唯有无所畏惧,方能激发潜能,破敌制胜。”</p>
王强若有所思,道:“先生之意,是说在困境中,需有决然之勇气,方能突破?”</p>
戴浩文点头称是:“正是。吾等治学,亦如此理。常遇难题,若畏首畏尾,患得患失,必难有所成。当如项羽般,断绝退路,全力以赴。”</p>
赵婷言道:“先生,可世间之事,变化无常,若破釜沉舟而不得,岂不一败涂地?”</p>
戴浩文神色郑重:“赵婷所虑,不无道理。然若因惧败而不敢行,永无成功之机。破釜沉舟,非盲目冲动,乃基于深思熟虑,洞察局势,信己之力,方行此险招。”</p>
戴浩文顿了顿,继续说道:“诸君细想,平日解题,若遇稍难之题,便心生怯意,未战先败,岂能求得真解?”</p>
学子们纷纷点头,面露愧色。</p>
戴浩文目光炯炯:“今以数学为例,一道难题,初看繁杂,若不敢深入探究,轻易放弃,何以提升自身之能?当怀破釜沉舟之志,穷尽思路,方知自身潜力几何。”</p>
张明起身拱手道:“先生教诲,学生谨记。今后定当勇对难题,不再退缩。”</p>
戴浩文欣慰道:“甚好。且说人生之路,亦多坎坷。若欲有所成,必遇艰难险阻。此时,当有破釜沉舟之勇,方能突破困境,开辟新途。”</p>
王强道:“先生,如何能具此勇气?”</p>
戴浩文沉吟片刻,道:“其一,需有坚定之信念,信己之能,信目标可达。其二,需对所行之事有清晰之认知,明其利弊。其三,平日需勤加磨砺,积累经验,如此方可在关键时刻,果敢决断。”</p>
戴浩文在黑板上写下“破釜沉舟”四字,字迹苍劲有力。</p>
“吾等再看此成语,‘破釜’乃断绝退路,‘沉舟’为摒弃杂念。心无旁骛,勇往直前,方有成功之望。”</p>
学子们听着先生之言,神情愈发专注。</p>
戴浩文接着道:“且以学业论之,若欲在科举中脱颖而出,需日夜苦读,摒弃嬉戏玩乐之念。若心存侥幸,三心二意,岂能有成?”</p>
李华道:“先生,若破釜沉舟而仍败,又当如何?”</p>
戴浩文朗声道:“即便败矣,亦无悔。因已全力以赴,所获经验教训,亦为宝贵财富,可为日后之成功奠基。”</p>
此时,课堂气氛热烈,学子们各抒己见,交流着对破釜沉舟的感悟。</p>
戴浩文待众人讨论稍歇,又道:“今有一题,颇难。吾观诸位,谁敢破釜沉舟,率先求解?”</p>
众学子面面相觑,片刻后,张明挺身而出:“先生,学生愿试。”</p>
戴浩文微笑点头,将题目示于张明。</p>
张明接过题目,深吸一口气,定下心神,开始思索解题之法。其他学子亦在一旁,默默为其鼓劲。</p>
时间缓缓流逝,张明额上渐现汗珠,但目光坚定,手中笔不停歇。</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