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五十七个部落(1/1)
图穆巴塔尔的话正是联城同僚忧心之处,曹瑞明来北漠的路上,就已经为北漠大君的刁难准备了不同的说辞。 而他辩论的风格跟“能言善辩”四个字完全搭不上边,他只会引经据典,枯燥无聊,所以在跟其他谋士议事时,总是处于下风,没怎么赢过。 这样的他,似乎并没有舌战群儒的能力。 “大君在位已近四十年,怕是早已忘了围城之祸?” 大祁史书上所载的“围城之祸”是指发生在北漠都城持续一年的大君之争,导致这场纷争的根本原因,是北漠独有的三制并行。 大祁的帝位是单一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使有争议,也是血脉之间,而北漠大君的人选,由三种不同的制度产生。 一、血统继承制:在位大君从子嗣中选择一人继位,若无子嗣,则可选兄弟叔伯,这与大祁继承制无本质差别,都是任人唯亲; 二、禅让制:在位大君从各部落中选择一人继位,图穆巴塔尔就是禅让制的得益者; 三、推举制:若有半数以上部落对以上两种制度所产生的人选有不同意见,则共同推举一位代表,继承大君之位。 先大君儿子早夭,女儿远嫁,膝下无人,兄弟叔伯之间,也无人愿意担此大任,无法实行血统继承制,因此不得不在各部落的年轻英雄中,选择了他最满意的图穆巴塔尔。 大祁共有五十七个部落,其中七个部落的人轮流统领北漠。 图穆巴塔尔的部落是北漠七大部落之一,也是出过最多大君的部落。 正常情况下,图穆巴塔尔出身名门,武力傲视群雄,又得先大君钦点,各部落是不会再多此一举,实行第三种制度的。 奈何,先大君并无威望,许多部落也看不上他的能力,他在位期间,是北漠历史上最分裂的时期之一,他弥留之际选出来的继位人选,当然不能令人信服。 因此,各部落共同推选了一位大君。 说是各部,其实未达半数以上。 除图穆巴塔尔的部落,是其他六大部的统一决定。他们甚至没有询问剩下的五十个小部落的意见,在他们眼里,那些小部落兵力不足、物资不够、没有威望,微不足道的人,问了也是白问。 一山不容二虎。 一国不立两君。 图穆巴塔尔与这位推举出的大君之间,必有一人要退。 谁也不想退。 但都以为,图穆巴塔尔会退。 这样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拿什么跟各大部落推举出来的大君相提并论?就算他的部落要护他,一个部落之力又怎么能抵得上其他六部合力?天方夜谭。 殊不知,图穆巴塔尔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要退。 他年轻,又有野心。 他即位,合理合法合情合先大君心意。 他当然不会退。 所以,在登基前夜,被围皇城。 六大部落齐心协力,逼他认输。 他坚守。 守了一个月。 自己部落的人退了一半。 怎么办? 图穆巴塔尔是天生的领袖,他很快就想到了转危为安的策略。 他先用绝佳的口才说服了五十位勇士成为他忠心耿耿的死士,再在某个被攻城的夜晚,趁着大乱,让这五十名勇士杀出皇城,往四面八方散去。 一月后。 四十五个部落集聚,拥图穆巴塔尔为大君!而剩下的五个部落保持中立,从未参战。 之后,便是各地长达一年的战争。 结果可想而知,图穆巴塔尔大胜,拥护他的四十五个部落的据地扩大,地位也开始上涨,其中优异者,有与七大部落分庭抗礼之势。 当年北漠的情况和今日大祁的近况,异曲同工,就是不知结局是否也是如此。 曹瑞明提起“围城之祸”,除了想让图穆巴塔尔易地而处,也是在告诉他,无垢是先帝所择的正统,现在不过是一时落魄,她早晚会冲出“围城”,成为真正的九五至尊。 他说话之时,没有半分讥讽之意。 可北漠人听了,尤其当年拥护他人的六大部的人听了后,颇有微词。 “放肆,礼仪之邦的人就是这么不敬大军的吗?” 曹瑞明看向声音来源,见那人打扮贵气,身上衣物有特殊的花纹,便知他出身显贵,是六大部之一。 “非也,曹某这是在重谈大君伟绩,大君合纵之策,正是制胜关键。大君即位后,并未降罪六大部中任何一人,亦待中立五部如常,故,贵国发展,不见颓势,反有腾飞之象。如此种种,皆因大君胸襟气魄非同凡人,乃是吾主愿意通商本因。” 曹瑞明借此,抬高北漠大君,又暗贬跳脚的大臣没有胸襟,接着,又明说和北漠通商并不是他们唯一的、不得已的选择,而是深思熟虑,综合各方后,主动选择北漠作为通商对象。 曹瑞明说话文绉绉,又大谈合纵连横,挑刺的大臣不熟悉大祁语言,当然难以听懂。不能听懂,就没法反驳,沉默的这段时间,正好让曹瑞明占了上风。 听懂他话的大臣则上前与他对话,“所言非虚,大君的胸怀并非吾等凡人能比。既是商谈通商一事,那就是要双方都有意,引经据典,不如实际谈谈通商对两国的益处。” “哪里来的两国?要是通商,那是联城和我们,屁大点儿地方,老子才看不上!” 接话的人声音洪亮,言语粗鄙,而周遭的人像是习惯了一样,半点儿惊讶和嫌恶都没有。大君也任由他说。 曹瑞明是秀才遇到兵,最怕这种人。 他知道自己的短处,所以也不跟这人多交流,他回答方才说话还算“正常”的大臣的疑问。 “联城在大祁是边境之城,周围人口密集的城镇甚少,孤城一座。” 这点,曾经侵扰过边境的北漠自然清楚,曹瑞明也就没有必要把它的地理位置当机密。 曹瑞明接着道:“城中百姓只能自给自足,短日期内是好事,长久来看,容易与外界脱节,不利发展。两国边境和平已久,随时日迁移,当戍边军裁兵,习惯了代代从军当兵的百姓,就会无处可去。” 自给自足,对人是好事,对一座城,一个国而言,也就意味着,与繁荣无缘。 如何不是另一种意义的坐吃山空? 联城的百姓之所以还在联城,是镇北军把整座城以及周边都养着了。 而镇北军之所以能壮大,完全是因为有个强敌北漠,早年间,纷争不断。 等和平之日真的来临,镇北军不可能还有现在的规模,那么就必然会裁兵。 一裁兵,联城的方方面面就垮了。 到时,除了戍边兵,哪里会再有其他人到联城?联城的老弱妇孺又该依靠什么来生存? 曹瑞明停顿了会儿,环顾四周,“战争不可能永远持续,这是所有边城都会面临的最终问题。大祁如此,贵国也是如此。除非……” 他顿了顿,“除非贵国不想止戈,想放弃现在蒸蒸日上、安居乐业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