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搭救柯力241(2/2)
于是,大家七手八脚地把柯力围住,小郑把柯力从后面抱着,陈力行从前面把他左手和右腿的飞行服脱下,端木慧对他的腿和手进行了简单地包扎。她边包扎便对柯力说,“我们只能先简单地给你包扎一下伤口,然后我们一起前往游击队驻地。游击队驻地就在前面,几个小时就能到达。” </p>
“好的,真是太谢谢了。”柯力说,“由你这么美丽的护士给我包扎,我真是太幸运了。” </p>
端木慧用英语说:“我只是普通的中国妇女,也不是什么护士,只是懂一点,所以简单给你包扎一下,别客气。” </p>
于是,陈力行和小郑架着柯力,曾达志和端木慧拿着枪警惕地注视着前方,他们慢慢向白石龙村走去。路上,大家七嘴八舌地向柯力询问飞机的奇闻异事。柯力说,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拯救民族危亡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斗争,是反对日本法西斯肆虐和荼毒人类、维护世界和平的正义战争。中华民族在为国家主权、独立和尊严而战的过程中,坚决阻击、沉重打击和极大消耗了日本**,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可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生死之战,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殊死搏斗,是为中国而战同时也是为世界而战的正义战争。中国在积贫积弱的情况下与强大而野蛮的日本**浴血奋战,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和同情。在中国人民开展的无比壮阔的反法西斯战争中,涌现出大批援助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友人。支援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友人,是一个颇为广泛的群体,他们遍及世界许多国家,人数众多,其中有政府官员,有社会知名人士,有教育工作者,有作家、记者,有医务工作者,有实业界、宗教界人士,有军人。他们的出身、职业不同,人生信仰和对中国的看法不尽一致,甚至来华、援华的目的也不同,但他们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在中国人民遭受日本**野蛮侵略、处在危难和存亡之际,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其中许多人就是这样参加了中国的航空队。在参加中国的航空队中,苏联人和美国人居多。我过去在美军服役,刚刚退役不久就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于是毅然报名参加了支援中国的航空队。这次我驾驶的轰炸机在执行完轰炸香港启德机场准备返航时,不幸被日军的高射机枪击中,因为跳伞及时,更因为碰见了你们,要不然我就只能“death”了。 </p>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就在柯力讲得来劲是,在300多米远的地方突然发现有许多的嘈杂声,同时还有手电筒的散光。柯力说:“肯定是日本人在搜捕我。” </p>
端木慧把柯力的话刚刚翻译完,曾达志早已有了思想准备,这时他一个手势,陈力行和小郑马上架着柯力就往草丛里钻。 </p>
日本人好像是拉开了散兵线,他们的搜查应该是地毯式的,他们一边用三八大盖跳动身边的茅草一边向前推进。曾达志他们一看在路边是没法躲了,只好往更深的草丛里钻。好在里路边不到200米的地方有一个小山头,他们马上靠近,就在这时曾达志借着微弱的光线看见了一个山洞,他们也顾不了那么多,马上钻了进去,然后从里面用杂草将洞口掩好。 </p>
他们刚刚躲好日本兵就搜过来了。只听其中一个日本兵用日语说:“你那边有山头,搜查要仔细一点。” </p>
另一个日本兵回答说:“放心吧,如果发现山洞我会叫人的。他就一个人怕什么,他肯定跑不了的。不过到现在为止我们也只是怀疑那个飞行员没死,如果他和飞机一起葬身火海我们还不是白忙活一晚上。” </p>
曾达志他们4人紧张地握着短枪,耳朵就那么始终听着日本兵的对话。这里面除了曾达志外,其他人基本上不懂日语。翻译肯定不行了,任何一点声响都可能引起灾难性的后果。但大家可以通过声调和外面的动静判断日本兵是否发现了这个山洞。好在日本兵什么都没有发现。就这样20多分钟以后,日本兵的声音渐渐远了,柯力急不可待地就想出去,曾达志悄悄说:“等一会,我们还得等一会,等他们走远了我们再出去。” </p>
端木慧把曾达志的话翻译完,然后又向曾达志问道:“刚刚他们那些日本兵在说什么?” </p>
曾达志简单复述了刚刚日本兵的对话,然后说:“幸好是晚上,加上我们刚才也给那个柯力包扎了,如果让日本人看见血迹就麻烦了。” </p>
大约又过了20来分钟,他们确认日本兵已经走远后,才慢慢地出来,他们架着柯力,马上向着与日本兵搜查相反的方向大步走去。 </p>
就这样,本来早上6点过就应该到达游击队驻地白石龙村的,结果他们到了上午10点过才到。小郑跟这里的人很熟,曾达志让他去联系柯力的交接问题,然后和端木慧、陈力行睡觉去了。 </p>
“为了救我,你们吃尽了千辛万苦,我要和你们做永远的朋友。”这是美国飞行员柯力在后来的回忆录里所说的。获救后,他对曾达志等人在敌人严密包围中奇迹般营救自己脱险感慨万分。 </p>
最终柯力在曾达志等人的营救下成功避开了日军的搜查。在东江游击队的治疗下,他的伤口也很快好了,在踏上归途时,柯力回望自己曾经住过的屋子,回想曾达志、端木慧等人搭救自己的情景时,满怀感恩地说:“他们这些人竟能如此冒险地来帮我……那些中国人,是何等令人称奇和美妙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