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海外的对手(1/1)
刘备他们差不多已经明白了。 蜀汉到那个时候怕不是真的该完了。 人才凋敝到那个地步,哪怕就是再慢一点,曹魏也可以凭借雄厚的国力,慢慢把蜀汉堆死。 除非他们那里可以再出一个如诸葛亮般的人物,要不然就算没有邓艾的军队,前方钟会仍旧可以接着磨下去。 这是软实力上的悲哀。 人才,底蕴,那个时候只有一个蜀地和汉中的蜀汉,真的已经落入下风。 “再往里走,就是三义庙,是为了纪念刘关张三结义之情而立在这里的。你们知道最有趣的地方在哪里吗?看看那块牌匾。” 众人看着三义庙正上方的那块写着神圣同臻的牌匾,好像没啥不一样的,直到有心细的人发现了牌匾上的落款。 靴鞋行业众姓弟子立。 刘备也忍不住笑出声了,在后世的同行,给自己放的啊。 “这个已经属于道光年间了,咱们都众所周知嘛,汉昭烈帝当年可是织席贩履出身,他被公认为这一行的祖师爷,道光年间,这从事靴鞋行业的人就集资做了这么一块牌匾,挂这了。” 诸葛阳道:“接下来,就是刘备的惠陵了,是一片很幽静的地方。” 从墓碑上刻出来的刘备也念出来了,那就是汉昭烈皇帝之墓。 就在这里看未来自己的陵墓,他总觉得有点怪怪的。 那里还摆了一些鲜花。 “这片地方还是挺好的,不像其他两位的陵墓,有的是人才去整花活。” 曹操和孙权竖起了耳朵。 “比如曹操的陵墓,有人辛辛苦苦的背了以后,就跑到了曹操陵墓面前,然后当着墓碑背当年陈琳写的讨贼檄文。” 曹操:是陈琳当年写的那一篇,把自己头风骂好的讨贼檄文吗? “正是。” 这后世人指不定是有什么大病吧? 那篇文章他也看过,通篇相当长,也是相当的难背啊! 毕竟就像耍十八般武艺那样,把你祖宗十八代一骂一个准还不重样的文章,谁闲的没事会去背这个呀? “还有孙权墓,有一回我也去过,发现坐 就在他的陵墓那里,不知道谁往上边放了两张张辽的三国杀游戏卡牌。” 孙权的墓前放张辽的卡牌什么意思? 孙策:小诸葛先生,为何要在权弟的陵墓上放张辽的卡牌? 曹操:对啊,孤麾下张文远是对孙权有什么特殊的寓意吗? “这就牵扯到第一次合肥之战了,毕竟吧,领上十万大军被800人冲了的战绩,也是天下少有,原本张辽白狼山阵斩蹋顿的功绩足以让他进入武庙,孙权还很成功的给他原本就光荣的履历上添了更光荣的一笔。” 此话一出,孙权稚嫩的脸上布满了肉眼可见的恐惧。 然后他就看到了自己大哥和公瑾哥那皮笑肉不笑的表情。 两位哥,现在的表情好恐怖啊! 孙策和周瑜他们两个人能不崩溃吗? 去打合肥意思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的地盘仍然只有江东。 那个时候的江东拉出十万大军来,那差不多应该是全部兵力吧? 十万人被800人给冲了,权弟,你干的漂亮啊! “然后还有人在那放上张辽的卡牌,然后再来一句八百虎贲踏江去,十万吴兵丧胆还。也是,那一战以后,张辽都可以在江东止小儿夜啼了,孙权至此以后,感觉都是和合肥杠上了,连着打了六次都失败了。” 孙策看着自己这个老弟,语重心长的拍着他肩膀:“权弟啊,以后你就不要带兵了,专心给哥哥我处理政务吧。” 打六次还打不下合肥,两人这才知道了为什么后来的江东会去偷袭荆州,就是因为合肥没打下来,打不下淮南,所以就把目光放向荆州了。 “好了,武侯祠的全貌,我们都已经看完了,刚好也中午了,就在外边随便吃个饭吧。” 诸葛阳查看了一下,有一家新开的火锅店,看上去风评不错。 叫了出租车后。 诸葛阳坐上车又刷起了短视频。 短视频里。 率先出现的就是一套巨大的盔甲,然后,就是一个让众人都熟悉的身影。 这不是诸葛亮吗?怎么穿龙袍了? 他摸了摸盔甲,然后朝着旁边一个宦官打扮的人笑起来了:“郑和,似牛非马,一头鸡毛,这么巨大的盔甲,岂是给人穿的啊?” 永乐朝。 “那个应该又是后世人演的吧?旁边那个是郑和,那这个就是俺了?” 朱棣换了个舒服的姿势。 后面站着的就是他的好圣孙朱瞻基。 下面就是他的三儿子。 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 “郑和,俺都忘了,他出去多长时间了?” 后面的朱瞻基道:“爷爷,郑和已经下西洋快两年了。” “嗯,那行,都给俺好好看看,争取看出点咱们能用的来。” 而正在返航途中的郑和和他的海军官兵将士们也是能抬头看到天幕的。 他没想到,他一个宦官也可以被后世记录。 下西洋这一条,自己果然没有做错。 在剧中,郑和解释道:“我的朋友告诉我,这些都是欧罗巴的勇士们所使用的兵器。” 他拔出了一把宽大还很长的马刀。 “这把长刀是法兰克骑士的马刀,这套盔甲属于威尼斯的宫廷卫士。我问他,既然能造出这么了不起的兵器,那他们的战士也是异常凶猛吧?他说,使用这些兵器的人,要比你们东方人最少高出半头。” 朱棣听到这里面色就变了,还要比他们大明国度的战士们高出半个个头,还使用如此凶悍的兵器。 “我告诉他,我游历过很多邦国,从不知有谁比大明更强大。可这些兵器的确比我们的更加凶悍。我很高兴,他说恭喜你们,大明终于有了遥远的对手。” 朱棣听着郑和所说,他自己把握着那把马刀看了看。 然后面色凝重的思考着。 大秦的嬴政,大汉的刘彻,大隋的杨坚,大唐的李世民,大宋的赵匡胤,大明的朱棣,几乎可以说,每一个都有超前目光的皇帝,他们的脸色都在这个时候变得凝重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