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土豆宴(1/1)
张氏有孕的消息,不胫而走。 刘氏出门都是红光满面的,走路带风,干活也更起劲。 余林依旧每天下地干活,剩下的时间都守在张氏身边。 张氏是第二天醒的,看见丈夫和女儿都守着自己,第一时间也是懵的。 后来知道自己有了身孕,先是大哭了一场,紧接着便是注意佑佑的情绪。 她怕佑佑会不喜欢,也怕自己做不到偏爱佑佑。 但佑佑的表现却出乎了自己的意料。 张氏暗自下定决心,不论如何,佑佑都是她的闺女。 是余家的长女! 佑佑可是上了族谱的,这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 张氏被安排在家休息养胎,佑佑也是包揽了一些跑腿的活。 看着忙忙碌碌的佑佑,张氏的心里满足极了。 不过张氏怀了龙凤胎的事情,只有余林和佑佑两个人知道。 这是好事,但不宜大肆宣扬。 时间一晃,进入四月,天气慢慢回暖。 张氏有孕过了前三个月危险期,进入安全期内。 其实有佑佑在,是不会出任何问题的。 佑佑也跟家里保证过,但奈何张氏有孕是大事。 一家人小心翼翼的,佑佑的话暂时也不起作用了。 四月初,余家买的荒地基本全都开出来了。 后院种的土豆红薯也都成熟。 三分地的土豆收成一千二百斤,两分地的红薯收成一千斤。 半亩地玉米收成五百斤。 此消息一出,几乎全村动荡。 余家挖土豆红薯的几天,王族长和孙成山都来帮忙。 他们是实实在在看着余家后院地里,挖出这么多东西的。 要知道余家村可一年种一季水稻,一季麦子。 水稻均收是一亩六百斤,麦子均收是一亩四百斤。 但三分地的土豆收成一千二百斤,那亩产便是四千斤! 二分地的红薯收成一千斤,那亩产便是五千斤! 半亩地的玉米收成五百斤,那亩产便是一千斤! 不论哪一样作物的亩产都超过了水稻和麦子,更是翻了数倍! 这若是真能吃的话,那简直是能告慰祖宗的大事! 佑佑知道大家都有疑问,于是大手一挥,请全村吃席! 当然也有她自己嘴馋的原因。 土豆可是个好东西啊,没人不爱吃土豆! 余家百亩荒地开荒已经进入尾声。 请大家吃席,也算是感谢大家两个月勤勤恳恳的干活。 只要是土豆能做的菜,佑佑几乎全部都给杨氏教了一遍。 恰好之前撒在地里的种子,也都长了出来。 竟然有青红辣椒,这不是锦上添花么! 青椒土豆丝有了! 用面粉调了面浆,加入土豆丝,再烙成饼,这就是香酥软糯的土豆丝饼! 土豆切块,加上排骨,就是土豆炖排骨! 五花肉切块,用糖给它上个色,再加上土豆块,炖的软烂,就连汤汁都是香的。 还有凉拌土豆丝、凉拌土豆片! 土豆各自切丝、切片,然后焯水断生,加入葱蒜泼上热油,再加入盐调味,就是清脆爽口的凉拌土豆丝和凉拌土豆片! 土豆切片,然后泡水沥干水,油热下锅炸熟,然后锅里留少部分油,将青红辣椒炒出香味,倒进炸好的土豆片,加入调味料,便是干锅土豆片! 虽然说土豆丝饼可以当做主食,但佑佑还是选择了有滋有味的土豆蒸饭。 土豆切小块,过油微炒,然后把泡好洗干净的大米倒在上面,加水开始煮。 等米饭熟了,将米饭和土豆块翻炒均匀,便是好吃的土豆蒸饭! 除此以外,还做了烤红薯、蒸红薯和红薯米饭! 红薯其实还有更好吃的方法,但目前来说烤蒸煮是最方便的! 最后是玉米,为了育种,今年的玉米都是等老了才掰的。 吃嫩玉米的时间早就过了,所以目前暂时没有吃玉米的好法子。 单就土豆和红薯五花八门的吃法,已经让大家眼花缭乱。 请大家吃席这天,张氏被安排在外面招呼大家。 佑佑则围着刘氏给她临时赶制的小围裙,跟着杨氏在厨房里忙活。 佑佑为总指挥,刘氏带着杨氏和姚氏,以及大房的王氏姐妹分工明确。 洗菜的洗菜,切菜的切菜,炒菜的炒菜。 厨房里是两口锅,平日只用一个口就够了,今天倒是两口锅一起都不够用。 临时还在院子里搭建了两个锅灶,一个里面是土豆蒸饭,一个里面是红薯蒸饭。 这阵仗不亚于年前搬新家的乔迁宴。 村里人都知道余家二房请吃饭,也知道这次是为了试新的农作物,都没有空手来的。 二斤面三斤米,几个鸡蛋,二两肉,几把青菜,不管拿多拿少,都不是空手来的。 因为他们知道,今天这顿饭可不同往常。 今天只要吃了,那以后便有无数的好处。 刘氏直接大手一挥:“乡亲们今天拿来的东西,全都用上!” 于是这顿宴席,便由余家二房请,变成了全村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王族长和孙成山,余家大房老爷子坐在一块,乐呵呵的说着话。 厨房里飘来的味道,引的他们不停的往那边看。 王族长啧啧赞叹:“光闻着这味儿,都知道好吃了!” “今儿个就算不吃这顿饭,我也跟定你们余家了!” “老哥有福啊!” 余家大房老爷子也笑呵呵的:“都有福!都有福!” 厨房门口也挤满了各家的大媳妇小闺女,都想学两招。 日后自家种了这些作物,也得有这么好的手艺不是? 现如今余家村谁人不知谁人不晓,余家二房的新作物,亩产能达上千斤! 上千斤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家家有余粮,户户吃得饱,即便是灾年,也不用面临被饿死,家破人亡的局面。 甚至还能卖钱,为姑娘儿子们攒嫁妆、攒聘礼! 还能送家里的娃娃们去念书! 在余家二房念书的那几个小子,谁家不羡慕? 尤其是在二房的余枫和大房的余徊,先后都被城里的济仁堂看上,去学手艺去了。 那可是城里有名的医馆,学出来别提多有本事了! 就算当一辈子学徒,那说出去也面上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