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推心置腹施行新策(1/1)
李初玄送别朱厚照后,只觉心中一块大石落地,那股轻松愉悦的心情让他整个人都格外舒畅。 看了看天色,已经有些黑了。 思索了一番后,李初玄哼着小曲,迈着轻快的步伐进宫去找朱厚熜。 是时候和他好好谈谈了…… 皇宫之中,威严庄重的氛围依旧。 李初玄熟门熟路地来到朱厚熜所在之处,朱厚熜见到李初玄,脸上顿时浮现出一抹古怪。 镇北侯平日里连上朝都爱来不来的,怎么今日光进宫就进了两次? 不会又有什么事吧? 朱厚熜心里顿时‘咯噔’一跳。 “李大哥,你今日怎的这般有闲情,又来朕这里了?”朱厚熜强行微笑,问道。 李初玄嘿嘿一笑,“陛下,臣这不是想你了嘛,再者,陛下这里的膳食可是一绝,臣这嘴馋得紧。” 见此情景,朱厚熜更加紧张。 不过难得镇北侯有此闲情逸致,他赶忙吩咐人准备膳食。 两人相对而坐,气氛轻松中又带着一丝凝重。 “李大哥……”朱厚熜试探性的问道,“你来找朕,只是吃饭的?” 李初玄直接摇头,“当然不是。” 果然!朱厚熜心里叫苦了一声。 “那,所谓何事啊?” 李初玄边吃边答道:“也不是啥大事,就是想和陛下聊聊。” “聊?”朱厚熜疑惑道,“聊什么?” 李初玄放下筷子,看着朱厚熜,眼神中带着一丝认真,“陛下,臣今日来,确实是想与陛下好好聊聊,陛下可相信臣?” 朱厚熜微微一愣,随即神色也变得郑重起来,“李大哥何出此言?朕自然是相信你的。” 李初玄轻叹一声,“陛下,臣知道,臣平日里行事或许有些不羁,但臣对陛下,对这大明江山,却是一片赤诚之心。” 朱厚熜点头,“朕明白,李大哥为朕,为大明,立下了汗马功劳,朕从未怀疑过你的忠心。” 李初玄微微颔首,“陛下,如今这天下局势变幻莫测,陛下可曾想过,未来该如何走下去?” 朱厚熜沉默片刻,缓缓说道:“朕自登基以来,便深知责任重大,朕要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国家繁荣昌盛。朕会勤勉政事,任用贤能,推行改革,整顿吏治。” 李初玄听着朱厚熜的话,眼中露出赞赏之色,“陛下有此志向,实乃百姓之福。但陛下可知,这道路必定艰难险阻。” 朱厚熜微微皱眉,“朕自然知道,但朕既为皇帝,便不能退缩。” 李初玄点头,“陛下英明,陛下,臣想问,若有一日,臣犯了错,陛下可会原谅臣?” 朱厚熜看着李初玄,眼神坚定,“李大哥,只要你不是背叛朕,背叛大明,朕定会原谅你。” 李初玄心中微微感动,“陛下,有您这句话,臣便放心了。陛下,臣觉得,如今这朝廷之中,虽有诸多贤能之士,但也不乏一些心怀叵测之人。陛下需时刻保持警惕。” 朱厚熜点头,“朕明白。朕会小心谨慎,不会让那些人有可乘之机。” 李初玄继续说道:“陛下,臣还有一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朱厚熜道:“李大哥但说无妨。” 李初玄犹豫了一下,说道:“陛下,臣觉得,陛下在处理国事之时,有时过于仁慈,仁慈固然是好事,但在一些事情上,陛下还需果断一些。” “做皇帝,要恩威并施。” 朱厚熜沉思片刻,说道:“李大哥所言有理,朕会注意的。” 李初玄看着朱厚熜,突然正色道:“陛下,臣斗胆问一句,陛下究竟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呢?” 朱厚熜微微一愣,眼神变得深邃起来。 他沉默片刻,缓缓开口道:“朕一直都很敬佩太宗皇帝,朕的经历和太宗皇帝也有不少相似之处,同样都是小宗入大宗。朕想成为一个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的皇帝,朕要让这江山在朕的手中更加稳固,让我大明的威名远扬四方。” “好。”李初玄淡笑道,“敢问陛下,陛下对臣在前朝的政策怎么看?” “你是说,摊丁入亩?”朱厚熜问道。 李初玄点头。 “自然是极好的。”朱厚熜想也没想就点头道,“李大哥不顾群臣反对,执意引进外藩作物,让百姓们的温饱问题得到了改善。为了解决土地问题又与先帝一起施行摊丁入亩之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兼并,使得我大明的人口出现了短期的爆炸性增长。不管怎么看,都是利国利民之策。” 李初玄欣慰不已,“陛下能这么想,臣也放心了。” 朱厚熜淡笑道:“李大哥为何有此一问,可是心中又有了什么国策?” 李初玄微微摇头,目光中透露出深邃的思索。 “陛下,臣并非已有具体国策,只是在思考如何能让我大明更加强盛,百姓更加富足。” 他停顿片刻,继续说道:“陛下,臣近日思索,如今我大明虽有诸多进步,但仍有可改进之处。比如,可进一步发展商业。商业之繁荣,可带来财富之流通,百姓之生计也能更多样化。” 朱厚熜微微皱眉,“商业?我朝历来重农抑商,李大哥此举,恐会引起诸多争议。” 李初玄郑重道:“陛下,时代在变,我们不能一直固守旧制。商业若能合理发展,可为国家带来巨额税收,亦可促进各地物资交流,百姓生活所需之物也能更加丰富。我们可以制定合理的法规,规范商业行为,既让商人有利可图,又能确保国家利益和百姓福祉。” 朱厚熜陷入沉思,片刻后说道:“李大哥所言,确有道理,但此事需从长计议,不可操之过急。” 李初玄点头,他本来也没想一蹶而就。 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几千年来的根深蒂固的思想了,想一下子改变自然是不可能的。 治大国如烹小鲜,这个道理李初玄还是懂的。 “陛下圣明,还有一事,臣以为教育也至关重要。如今我大明虽有学府,但能接受教育者甚少,我们可设立更多的学堂,让更多的百姓子弟有机会读书识字,知识可改变命运,培养出更多有才能之人,为国家效力。” 李初玄继续说道。 他本以为,朱厚熜也会和刚才一样赞同自己的主张,谁知朱厚熜听完此话后却陷入了沉思。 随后,他微微摇头,神色中流露出一丝顾虑。 “李大哥,教育一事,朕需慎重考虑。若百姓皆有学识,恐难以掌控,他们有了知识,便会有更多的想法和诉求,朝廷操作起来便会更加困难。朕以为,当下还是维持现状为宜。” 李初玄心中一叹,却也明白朱厚熜作为一个王朝统治者,他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 在这个封建王朝,统治者往往更注重对百姓的控制,而教育的普及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可预知的变数。 可是,如果一味的施行愚民政策,大明迟早会在这个大变革时代里被淘汰。 看看时间线,西方的大航海时代很快就要开始了,大明绝对不能落后他们。 李初玄沉默片刻,说道:“陛下,臣明白陛下的顾虑,但教育之重要性不可忽视,若能引导得当,百姓有了知识,也会更加拥护朝廷,为国家效力。” 朱厚熜微微颔首,“李大哥所言,朕会再思量,此事暂且搁置,日后再议。” 看这情景,朱厚熜是不想再说了。 李初玄无奈叹气,只得暂时不谈教育的问题。 似是察觉气氛冷场了,朱厚熜赶忙转移话题道:“李大哥,你还有什么政策,但说无妨。” 李初玄深吸了口气,接着道:“陛下,我们还可鼓励科技创新,如改进农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航海技术,拓展海外贸易……这些都能为大明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 “科技创新?”听着这个陌生的词汇,朱厚熜面露疑惑之色,微微皱起眉头问道:“李大哥,朕不甚明白,何为科技创新?这又如何能为我大明带来机遇与发展?” 李初玄神色郑重地解释道:“陛下,科技创新,乃是通过新的发明、新的技术来改变我们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就拿改进农具来说,若能造出更加精良、高效的农具,农民在耕种之时便能事半功倍。如此一来,粮食产量便能大大提高,百姓们不再为饥饿所困,国家也能更加稳定。而发展航海技术,更是意义重大。如今我们已知大海之广阔,若能拥有先进的航海技术,便能探索更多未知之地,与远方的国家进行贸易往来。” 科学技术是程出来,朕会和内阁六部商议这些政策的可行性。” “行。”李初玄点头道:“陛下圣明,此事确需谨慎考虑。但臣相信,只要陛下能看到科技创新与海外贸易的巨大潜力,大明必将迎来新的辉煌。” 此后,两人又探讨了一些其他事务,除了教育普及之事。 可教育普及之事却如一块巨石,压在李初玄心头。他深知,要想让大明真正走向繁荣昌盛,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如何说服朱厚熜,却是一个难题。 两人聊了许久,从国家大事到民生疾苦,从朝廷局势到江湖传闻,气氛越来越融洽,凝重之感也渐渐消散…… 最后,李初玄站起身来,拱手道:“陛下,今日与陛下一番交谈,臣收获良多,若陛下能同意臣的主张,那大明在陛下的治理下,必将迎来新的辉煌。” “哈哈。”朱厚熜也站起身来,微笑道,“有李大哥在朕身边,朕信心十足。” 这句话是不是客套,只有朱厚熜知道了。 李初玄淡淡一笑,“陛下,那臣就先告退了,下次臣再来蹭饭。” 朱厚熜摇头轻笑,“李大哥想来,随时来便是。” 随后,李初玄缓步离去。 李初玄走后,朱厚熜又独自坐回了位置之上,陷入了沉思。 晚上听李初玄说了这么多,朱厚熜也需要消化消化。 今日与李初玄的交谈,让他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同时他心里也在暗自揣摩这些政策的可行性。 …… 李初玄回到府中,便一头扎进书房,挑灯夜战,将今日与朱厚熜所谈的各项国策逐一梳理,详细地撰写成章程。 他深知此事关系重大,每一个字都反复斟酌,力求清晰明了地阐述各项政策的优势与实施步骤。 几日之后,李初玄带着精心撰写的章程再次进宫,郑重地呈递给朱厚熜。 朱厚熜接过章程,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文字,感受到了李初玄的用心,心中不禁多了几分感慨。 朱厚熜立刻召集六部内阁大臣商议此事。 朝堂之上,气氛凝重,众大臣各怀心思。 当朱厚熜提出李初玄所呈的章程内容时,大臣们顿时议论纷纷。 杨廷和率先站出,神色严肃,强势不已,“陛下,老臣以为,这所谓的发展商业、鼓励科技创新、拓展海外贸易等主张,实乃荒谬之策。我朝历来重农抑商,此乃祖宗之法,不可轻易更改。且那科技创新,不知所谓何物,贸然推行,恐生变故,至于海外贸易,与蛮夷往来,风险极大,万一引狼入室,后果不堪设想。” 李初玄听着杨廷和的反对之言,心中涌起一股怒火,但他强压着情绪,上前一步道:“杨阁老,时代在变,祖宗之法并非不可改。如今世界局势变幻莫测,若我们一味固守旧制,必将被时代淘汰,商业之繁荣可带来财富流通,科技创新能提升国家实力,海外贸易更是拓展国家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杨廷和冷哼一声,“镇北侯所言,不过是纸上谈兵。商业发展,商人逐利,必使人心浮躁,社会风气败坏。科技创新,未知之事太多,若失败,劳民伤财。海外贸易,风险难测,我大明何必冒险?”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朱厚熜坐在龙椅上,看着下面激烈的争论,眉头紧锁,他深知此事重大,关乎大明的未来,但他也明白杨廷和等老臣的顾虑并非毫无道理。 朝堂之上,争论之声此起彼伏,除了杨廷和强势反对之外,又有一位内阁大臣站了出来。 “陛下,臣以为镇北侯之策万万不可行,科技创新,听之玄乎,我大明有千年传承之技艺,何须去求那未知之新。海外贸易,风险难控,且与蛮夷往来,易染其蛮风,坏我华夏之礼。商业若兴,农为本之根基必摇,百姓皆逐利而忘本,国将不国。”这位内阁大臣言辞恳切,满脸忧虑。 然而,也有不少官员站出来支持李初玄。 杨一清出列,躬了躬身道,“陛下,镇北侯之策实乃高瞻远瞩,臣前两年与逸云伯一同出海,发现如今世界已然不同往昔,各国皆在求变求新,我大明若不紧跟时代步伐,必将落后。发展商业,可促进经济繁荣,增加税收,为国家建设提供更多资源。科技创新更是未来之关键,可提升我大明之实力,让我们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海外贸易能带来丰富物资与先进技术,何乐而不为?” “难道现在的大明,和以前的朝代相比,所有东西都是一成不变吗?!” “好!”李初玄心里默默地为杨一清竖起了大拇指,不愧是出过海的人,就是有见识。 兵部侍郎也站出来说道:“陛下,末将以为镇北侯所言有理,科技创新可改进兵器,提升我军战斗力,海外贸易若能成功开展,亦可获取更多战略资源,对国家安危至关重要。” 李初玄可是名义上的兵部尚书,对于自己的老大,他当然是要支持一下的。 朝堂之上,气氛紧张而热烈。 杨廷和一派继续据理力争。 礼部侍郎慷慨而言,“陛下,那海外贸易,路途遥远且风险重重,海上风浪无常,一旦遭遇风暴,船队便可能有去无回,此乃拿国家财富冒险之举。再者,与蛮夷贸易,蛮夷之人多狡诈,恐会以次充好,甚至可能暗藏祸心,伺机侵犯我大明。且商业若兴,人心必趋利而忘义,传统道德必将崩坏,社会秩序难以维持。” 听得此言,礼部尚书费宏眉头微皱,自己都还没说话呢,自己的下属急着凑什么热闹? 费宏颇有深意地看了礼部侍郎一眼,继而继续保持沉默。 一个人内阁首辅,文官之首;一个是镇北侯兼兵部尚书,堪称武官之首。 费宏可不想去凑什么热闹,还是等皇帝自己做决定吧。 此时,户部尚书王杲挺身而出,“各位大人此言差矣,海外贸易虽有风险,但收益亦是巨大。” “如今各国皆在寻求交流与发展,我们若紧闭国门,只会坐失良机。海上风险固然存在,但我们可加强航海技术的研究,提高船队的安全性。至于与蛮夷贸易,我们可制定严格的贸易规则,确保公平交易。且商业之繁荣并非必然导致道德崩坏,反而可以通过合理的规范引导,让商人在逐利的同时也承担起社会责任。” 之前李初玄提出的出海找寻外藩作物,再加上摊丁入亩之策施行,户部的钱袋子可是鼓了不少,这让王杲对李初玄的政治智慧大为钦佩,不知不觉就为李初玄发声了。 “王尚书此言谬也!” 工部尚书何诏沉声说道:“科技创新断然不可取,我大明传统技艺传承千年,已然足够。贸然进行科技创新,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结果难以预料,若失败,必将劳民伤财,动摇国本。” 李初玄亲自上前回应:“何尚书只知守旧,却不知创新乃发展之动力,如今世界日新月异,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新的技术,我们若不跟上步伐,迟早会被淘汰。” “科技创新虽有风险,但一旦成功,将为大明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改进农具,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让百姓丰衣足食;发展新的军事技术,可增强国家的防御力量。而且,我们可以逐步尝试,并非一蹴而就,又何来劳民伤财之说?” “亏你还是工部尚书,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吗?!” 李初玄直接大喝出声。 “你……”何诏面色涨红,周身剧颤。 杨廷和微微皱眉,沉声道:“镇北侯,你所言虽有几分道理,但祖宗之法不可违。重农抑商、固守传统乃是我大明立国之本,轻易更改,恐致天下大乱。” 李初玄毫不退缩,朗声道:“杨阁老,时代在进步,我们不能一直拘泥于祖宗之法。祖宗之法是为了当时的情况而定,如今局势已然不同,我们应当审时度势,敢于创新,为大明的未来开辟新的道路。若一味守旧,大明必将在这大变革的时代中逐渐衰落。” …… 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朝堂之上气氛愈发紧张。 朱厚熜坐在龙椅上,面色凝重,他看着殿内的群臣争论,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他既明白老臣们对祖宗之法的坚守,又看到了新策可能带来的机遇,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不知该如何抉择。 在这场激烈的争论中,时间悄然流逝。 争到后面,两方都吵急眼了,差点动起手来。 最终,朱厚熜不得不暂时搁置此事,让众人回去再仔细思量。 李初玄满心失望,他今日算是明白了,要想让这些政策得以实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并不是说杨廷和他们不爱国,他们身为大明臣子,自然也是希望大明好。 只是这意识形态里的东西,真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 回到府中,李初玄陷入了沉思。 他明白,要想改变这些大臣们的观念,绝非易事,但不论如何他都不能放弃,大明的未来需要这些变革。 不然,大明还是会走上历史的老路,亡于王朝三百年周期的定律。 “这些遭瘟的书生……” 在书房里,李初玄越想越气,不禁破口大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