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旧时事(1/2)
安宅,酒宴上,颜季明与杜甫互相碰了杯。
“子美兄与汝阳王相识?”
“天宝五载左右,我曾在汝阳王门下。”杜甫道。
颜季明道:“子美兄当时写了《赠特进汝阳王二十二韵》,好诗,当时我阿爷教我作诗,特意让我学你用韵,‘圣情常有眷,朝退若无凭’,这‘若无凭’三字,可为千古藩王之法也。”
杜甫摆手道:“拙作,不登大雅之堂。”
这两年他任了最底层的小官,与平民接触得多,诗风有了很大的改变,对早年的诗作不再自以为傲。
何况他当时寄望于汝阳王举荐,期待“丹梯庶可凌”,如今想起来便知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以汝阳王的身份,绝不敢干预政事,又怎么可能将他举荐于朝廷?
杜甫遂换了个话题,道:“颜十二郎与汝阳王也相识?”
“只是有过交集,他舅翁及其妻罗氏的墓志铭便是由他撰写,由我叔父手书的。”
“我想起来了,此事也是在天宝五载,是龙门令元府君夫人罗氏,北魏皇室后裔。汝阳王撰文时还唏嘘,皇图霸业,过眼云烟。”
杜甫感叹了一声,举起酒壶,连饮了好几口。
他明白了汝阳王的处境之后,再作《饮中八仙歌》,已藏了些深意。
“汝阳三斗始朝天”,汝阳王觐见圣人之前要先喝三斗酒,到了朝堂上摇摇晃晃,站都站不稳;“恨不移封向酒泉”,固然是说汝阳王喜欢酒,又何尝不是在说他想移封?
而杜甫之所以能明白李琎的处境,因他后来也渐渐听说了一些旧事。
~~
阁楼上,面对李琎的问题,薛白没有回答,而是反问道:“汝阳王问我如何做到的,是想干预国事吗?”
“懒得干预。”李琎在栏杆边坐下,潇洒地摇摇手,道:“我不过是关心小一辈的婚事。”
薛白却能从他这举止投足间看出他一瞬间有个防备的神色。
来见李琎之前,薛白让杜妗打听了一些旧事。
宁王李宪把太子之位让于李隆基之后,其实并非从此就与皇位无缘了,后来太平公主便想废李隆基,立李宪为储君。
世人一直夸颂二人兄弟情深,李宪去世后,李隆基追谥他为“让皇帝”,追赠王妃为“恭皇后”,但在将葬之际,一向大方的李隆基又裁减了葬礼的规格……帝王心思难测,也许是对李宪一族终究有所忌惮。
李琎这一生沉溺于酒色宴游,外人看来潇洒,未必不是活得如履薄冰,始终保持着戒慎、恐惧。
“汝阳王见谅,是我醉了,开了个不该开的玩笑。”薛白眼神分明愈发清醒,看着李琎,告诫道:“此事,汝阳王最好莫打听,于你不利。”
“为何?”
薛白心念急转,道:“那便要看当年庆王收养荣义郡主,汝阳王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李琎闻言,有个稍稍挑眉的动作。
他先是想到,薛白很聪明,借着他的一个问题,便推测出过去的一些隐情。而且还借着他戒慎恐惧的心理,故意以恫吓的语气套话。
但转念再一想,不对。
薛白再聪明,都不可能轻易猜出来,除非,其人本身也知道一些隐情。
“我身为宗室,无非是做些该做的。”李琎道:“反而是你,掺和到这些事里,不怕死吗?”
“想要上进,得立大功。”
李琎见吓不住他,只好坦然道:“与伱说也无妨,当年庆王想要收养李瑛的儿女,我帮他向圣人求了情,就是如此简单。”
薛白道:“‘汝阳三斗始朝天’,汝阳王纵情声色、不问政事,竟敢掺和进这等大事?”
李琎皱了皱眉,感到这年轻人言语厉害,步步紧逼。
薛白只要算一算时间就知道,三庶人案发生在开元二十五年,当时李宪还在世,李琎有父亲保护着,还不像如今这般如履薄冰。
也许正是因为李琎掺和进三庶人案,引起了李隆基的戒心?这种可能性很低,但薛白打算这么恫吓李琎,以套出更多的话。
“没甚不敢的,我平素好酒,却并非害怕什么。”李琎道,“你还没说,我打听荣义郡主一事,如何就与我不利?”
“圣人之所以封荣义郡主、赐婚安庆宗,意在……易储。”
“不可能。”李琎终于出乎意料,乱了思路。
“为何不可能?”薛白反问道。
李琎说不出来,道:“那你说,圣人意在易储,然后呢?”
“庆王是皇长子,理应成为储君,只是因为当年立储时他尚无子嗣,圣人才立了李亨。如今庆王的儿子们长大成人,可担社稷,而李亨不孝,屡次交构重臣,圣人遂起了意。”
“我不信你。”李琎摇了摇头。
“我若没本事,庆王如何以大事托付我?汝阳王若不信我,何必特意来问我?”薛白道:“问我如何做的,很简单,我告诉圣人,李亨在交构安禄山。”
李琎将信将疑,思忖片刻,意识到谈话已被薛白主导,遂恢复了风流之态,仰头饮了一大口酒,笑道:“原来如此,确实是我不该打听……”
“晩了,今日汝阳王刻意单独见我,已落入了有心人的眼中。”
“那又如何?”
“圣人只怕要疑你图谋不轨。”
“果然。”李琎放声大笑,如听了一个有趣的笑话,“薛郎果然是在诈我。”
“汝阳王又要问,问了却不信,谈之无益,不谈便是。”
“实在是,薛郎太自作聪明了。”李琎好不容易收敛了笑容,道:“想以圣人猜忌来吓唬我,却不知我与圣人的关系。我的羯鼓是圣人亲手教的,圣人每次听了不好的乐曲,都要唤我入宫演奏,为他洗耳……”
“既如此,汝阳王身为长子,为何不是嗣宁王?”
“那是我主动让给兄弟的。”
“原来如此。”薛白站起身来,整理了衣冠,道:“酒醒了,走吧。”
“莫恼,莫恼。”李琎招手让他重新坐下,道:“我倒是想听听我是如何图谋不轨的。”
“圣人曾把。
“没有。”李琎却是断然否认,道:“真不是我做的。”
“那好,今日所言,还请汝阳王不可告知旁人。”薛白道:“此事尚无关键证据,圣人面前,我也会为汝阳王正名。”
李琎没想到一场酒宴上多问了一句李佩娘之事,得到的竟是这样一个回答。
他却还得谢薛白一句。
“多谢薛郎。”
“汝阳王万莫客气。”薛白道:“今日有些话,我说得重了,但意在提醒汝阳王注意分寸,不可认为有些喜欢饮酒的名声,便敢打听圣人心意。”
李琎确实是想打探圣人心意,不由问道:“易储是真的?”
薛白随意地点了点头。
他不管李隆基想不想易储,早晚要易储的。
~~
一场谈话,收获略丰。薛白下了阁楼,回到了宴席间。
他依旧没有闲着,这次的目标是安庆宗。
既然用了“圣人要易储”这个理由,他便打算借此多拉拢些人。
只是,安庆宗甚至不如李琎这个宴游侍从的闲散之人来得上进,并没有主动与薛白谈及荣义郡主一事。
“薛郎是报喜人,我敬薛郎一杯。”
待到安庆宗向薛白敬酒,却还颇为贴心地道:“你酒量浅,少一些,我干了。”
话音方落一个杯底便被展示在薛白面前,里面果然是一滴酒都不剩。
安庆宗这做事实在的样子,确是显得十分憨厚。
若不是安禄山最擅长这般伪装,薛白差点便要信了他。
“仁行兄可打探到了,圣人此举何意?”
“没有。”安庆宗道:“雷霆雨露,皆是君恩。我文不成武不就,不能为圣人立功,能娶郡主已是福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