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百亩蔬菜园”项目(1/1)
到目前为止,合作社的营业执照已经成功申领,并且在农经局完成了备案手续,同时还在农行开立了对公账户,正式具备了法人资格。如今,只差前往税务局进行注册登记,待完成税务登记后,就能够申领增值税发票,并购买开票软件了。 此时此刻,巨石村村委及驻村工作队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各自忙碌的工作,而他自己却突然闲了下来。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才开始认真地谋划起他一直心心念念的蔬菜大棚种植项目。 李晓阳从未涉足过生意领域,也未曾策划过任何项目。然而,他在学校所学的专业正是工商管理,对于项目的策划谋划,他还是了解其中的一些基本原理的。尽管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与社会实际应用存在一定差距,但其中的基本原理却是相通的。即便如此,他也明白要将理论与实际完美结合,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按照量入为出这一原则,李晓阳开始仔细盘算自己手头实际可动用的资产有多少。 原本,第一个可被动用的资产来源便是入社社员投入的资金。但由于这是首次进行蔬菜种植,具体的盈亏情况难以准确预测,所以最终李晓阳决定将所有土地全部租用,无论是贫困户还是非贫困户的土地都一样租用,如此一来,实际上所有的贫困户都并未真正投入资产。 那么,他的第一批资产究竟该从何处获得呢?这还需要从银行贷款以及扶贫办的项目投入方面来考虑。 银行贷款相对较为容易,国家有相关政策支持。为此,李晓阳也让杜志刚在银行进行了详尽的咨询。目前能够享受到的政策是,每一名贫困户可以获得国家提供的 5 万元无息贷款,这样他就有了 75 万元的初始资金。 按照扶贫办项目的常规做法,扶贫办投入的项目资金,国家承担一半,然后村集体承担另一半。这样的话,自己手头有 75 万,就可以从扶贫办争取到 75 万元的投入,如此一来,总的项目资金就能达到 150 万元。 基于这 150 万元的资金,李晓阳开始了自己第一期的详细规划。他独自一人在办公室里,全神贯注地绘制着合作社公司化运营的拓扑图、组织结构图以及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三流流转图”。这些图表就像是他规划的蓝图,清晰地展现出了合作社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运营模式。 在绘制完这些图表后,他根据一年的生产计划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谋划。他深知,要想让合作社取得成功,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视。于是,他仔细地考虑着每一个环节,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首先,他计划租用农民 100 亩土地,打造一个“百亩蔬菜园”。这个蔬菜园将是合作社发展的基石,也是他实现梦想的。他将蔬菜分为了两大类别,一类是普菜,一类是特菜,并且为每一类都精心挑选了十个品种。普菜方面,他选择了绿橄榄、西红柿、小油菜、白萝卜、菠菜、西葫芦、大白菜、豆王、土豆、洋葱等,这些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蔬菜,市场需求较大。特菜则包括水果黄瓜、博洋甜瓜、水果萝卜、麒麟西瓜、秋葵、五彩椒、西兰花、紫甘蓝、罗马生菜、樱桃萝卜等,这些特菜品种新颖,口感独特,能够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 他将其中 80 亩地作为普菜保留地,20 亩地作为特菜种植区。这样的布局既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又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根据不同品种的种植周期,他将其划分为四个区域,进行轮番种植,这样能够让蔬菜上市的时间更加均衡,每个品种每隔十天左右都有进入销售季的蔬菜,从而保证市场上的蔬菜供应源源不断。 在规划的过程中,他还充分考虑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根据这一策划,他大致估算了各项费用,包括劳动力、运费、化肥、农药、杀虫剂、水费、电费,以及销售网点的租赁改造费、销售人员工资、办公用品、运输器具,还有未来为了适应冬季生产的大棚建设以及销售使用的塑料筐、包装袋、包装箱等其他耗材。这些费用看似琐碎,但却是合作社运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必须要认真对待。 具体规划如下:土地租金 10 万元,种子 20 万元,培训费 5 万元,菜园管理劳动力工资支出 30 万元,水肥药共计 6 万元,运费 2 万元,销售网点建设 7 万元,销售费用 8 万元,电动三轮车两辆共 1 万元,一期大棚建设 20 万元,塑料筐 3 万元,包装袋和包装箱2万元,其他费用 1 万元,合计为 115 万元,另外还预留了 35 万元作为流动资金。这一规划既考虑到了当前的实际情况,又为合作社的未来发展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李晓阳深知,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许多挑战等待着他。但他充满信心,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实现合作社的发展目标,为巨石村的村民带来更多的福祉。 规划和实施确实是两个不同的阶段,虽然已经有了详细的规划,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有些项目可能并不需要一次性将所有资金投入进去,而是可以逐步、连续性地支出,这样在资金周转方面相对来说会比较宽裕。然而,我们也必须考虑到可能出现的突发意外情况,以及一些未考虑到的其他因素可能会占用的资金。 比如品牌建设,这是一个需要持续投入和精心打造的过程;还有一些销售礼盒的策划生产,这也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以及在各种关系的打点上,也可能会有一些额外的支出。但这些内容通常不便于直接写在生产方案里,需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灵活应对。 李晓阳根据之前制定的计划,结合扶贫办的项目申报格式,精心编制了项目计划书。当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后,在晚上他就召集相关人员召开了项目讨论会。 在这次项目讨论会上,李晓阳向在座的各位干部详细介绍了项目种植情况。他为这个种植项目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百亩蔬菜园”种植销售项目。 其中,他着重强调了租用农户土地的相关事宜。所有土地均以每亩地每年 1000 块钱的费用租用,这对农户来说是一笔额外的收入。虽然他们通过自己劳作,土地产出可能达到 1500 至 1600 元,但扣除种子投入、化肥投入、浇地投入以及自己的时间成本后,实际上还不如直接将土地租给合作社来得划算。 再者,合作社的所有用工都采用市场化方式。目前,仅限本村的劳动力到合作社工作,工资按每天 50 元结算。这些劳动力需要完成土地翻耕、种植、浇地、施肥、除草、浇水、采收等工作,以及后续的标准化初级加工,甚至包括运输过程中的装车卸车。 蔬菜的运输也采用市场化运作,租用本村的农用车作为运力,按每天 50 元结算,油钱另算。 另外,考虑到蔬菜大规模上市后,各个食堂的用量较小且较为分散,销售可能会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有必要在县城建造一个销售网点。这个网点最好租用地块大、房租便宜、交通方便的地方,且不在繁华地带以免堵车。同时,还需要找两个比较擅长销售的年轻人作为销售主力,一方面可以看店,另一方面对于一些食堂的少量配送,也能做到及时服务到位。 此外,为了避免蔬菜在运输过程中被积压损坏,还需要生产运输蔬菜的塑料筐。并且可以在塑料筐上印字,现在就应该着手建设自己的公众品牌。 一众干部经过深入讨论,最终确定自己的公众品牌为“巨石蔬菜”,其品牌的内在价值定位为“优质低价”。 同时,考虑到冬季蔬菜种植,尽管现在已经到了 11 月份,但为了来年及以后的种植计划,大棚建设迫在眉睫。因此,初步计划建设十个大棚,每个占地两亩,这些大棚主要用于种植特菜。每个大棚的建设费用按最低成本计算,需要两万元,按照扶贫办的要求,所有项目金额超过十万块钱的运作必须进行公开招投标。但一旦选择公开招投标,这些资金可能就会流出巨石村,进入社会,这对巨石村来说将是一个损失。 资金是企业的生命之源,也是地方经济的血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而李晓阳本身是财政管理专业毕业的,他对资金的运作和升值很有研究。他深知这些钱必须落在巨石村内部,这样才能反复刺激资金的流动,产生更多的增值。所以他们决定将项目进行拆分,一个棚一个棚地建设,然后从本村选择有建筑能力的人来建设这些蔬菜大棚。 这时,杜顺义提出:“其实我们村是有这样人才的,最好的就是杜小平,他本就是建筑工地的架子工,搭建这类框架特别擅长。不过他家庭确实有特殊情况,他的媳妇杜喜花现在严重抑郁,有自杀倾向,他离不开,无法外出工作。所以这确实是个需要解决的难题。我们村虽然也有其他人在建筑工地打工,但对于这一块必须有一个技术过硬的人带头,其他人做辅助,这样我们村就能把这些项目消化了。” 大家听后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最后,李晓阳进行总结:“看来我们所有的事都已经摆到明面了,这些困难,我们一个一个解决就行。因为很多事都需要一个建设周期,所以我们要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下面听我安排:第一,刘小峰负责到县城寻找适合做销售网点的地块或建筑,选个 3 到 5 处,我们回头综合比较后再决定怎么做;第二,人员的落实,农合社劳动力的选择,这个任务交给杜顺义同志;第三,大棚建设,这个交给韩保田同志,你负责把全村有建筑经验的乡亲们找出来;第四,塑料框的定制,这个交给韩忠良同志;第五,大棚建设的总负责人,我们有意让杜小平担任,那他家里的矛盾及困难,我们村委会必须想办法提前解决,这个事就由经验丰富的韩双城支书负责;那么,剩余的两个事,第一个是种子的采购,由我来负责;第二个是邀请专家过来对农民进行培训,也由我来负责,还有税务注册的事,杜志刚同志你协助我一起弄。” 巨石材合作社的“百亩菜蔬园”项目,在李晓的认真分解下,呈现出了脉络清晰的态势,所有干部都有了明确的具体工作安排,不再如坠云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