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天津盐业蓬勃发展281(1/2)

好书推荐:

就在京城因为新政而纷扰时。</p>

天津知府衙门里,袁可立还在读书。</p>

作为一个铁面判官,袁可立自上任天津知府以来,就忙的是脚不沾地。</p>

朝廷新政,卫所废除,设立府县,招募官吏,安抚人心,聚拢流民,城市修葺,开垦荒田,新造船只。</p>

此外,他还要负责统筹天津及登莱两府筹措出的粮食给辽东转运使杨嗣昌,让他经海运运往娘娘宫。</p>

以及,最为重要的,在他门下求学的先帝五皇子朱由检。</p>

随着时间的推移,要经袁可立之手的事情越来越多,其中的艰难困苦,根本不是用文字能表达的。</p>

虽然已经入夜,但袁可立依旧没有休息的打算。</p>

天津三卫从卫所变州府,很多事情都要他一点一点的去改变。</p>

卫所这玩意儿,前期开荒屯田搞发展,很是好用,集中力量办大事儿嘛。</p>

但是往后期,很容易就跑偏了。</p>

看着皇帝给自己的小册子中,对于产业的分类,袁可立尝试着依照皇帝的方法,对天津进行了一个分析。</p>

现在天津的支柱产业不是农业这种第一产业,不是工业这种第二产业,而是跑船、运货、流莺服务等第三产业。</p>

依照皇帝根据地理位置的划分,天津是北京的卫城,应该重点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做到两条腿走路。</p>

“这些内容,不像是孙承宗教给陛下的。”</p>

看着皇帝对于各种人的分类,袁可立心里有些疑惑的道。</p>

孙承宗的座师是房守仕,学的是传统儒学,他没这种思考方式。</p>

“陛下身边有高人啊。”</p>

好一会儿后,袁可立摇着头感叹一句。</p>

“士农工商,国之石民(基石)也。”</p>

“《管子》这书,还要再好好的再读一读。”</p>

放下皇帝给自己的发展规划小册子,袁可立摸着自己的胡须想到。</p>

他赋闲在家十几年,可不是全都寄情于山水之间了,对于诸子百家的经典都有涉猎,很轻松的就看出了,皇帝的思想,受到管仲的管理学影响很大。</p>

“招揽民众,建设码头。”</p>

放下手中皇帝给的小册子,袁可立拿起笔,开始写起了规划书。</p>

天津需要三到四个码头。</p>

军用、民用、海港、河港,这些都是需要划分开来的。</p>

“也不知道这长芦盐场还能不能拿出银子了。”</p>

不知过了多久,袁可立喃喃自言一句,放下了手中的笔。</p>

穷,天津太穷了。</p>

地少人多,赋税就撑不起来城市发展。</p>

自他上任以来,长芦盐场就成了天津知府大人专门的钱袋子,时不时的就要向那边拆借。</p>

虽然这事儿是有皇帝背书的,但总让他有种负罪感。</p>

朝廷没钱,找商人借,什么事儿啊。</p>

次日一早,袁可立借钱的条子就被送到了长芦盐场,来送条子的人呢,也是个熟人,信王朱由检身边的大伴,王承恩。</p>

对于王承恩,这个历史上对朱由检忠心耿耿的太监,朱由校是没那么大的心,敢调到自己身边听用的。</p>

宫里的诸多太监和锦衣卫,牵扯到一个站队问题。</p>

陆文昭他敢用,是因陆文昭在萨尔浒之战后,提着几个建奴的脑袋回了京师,因功进的锦衣卫,这厮在锦衣卫待的时间不长,所以敢用。</p>

而朱由检身边的大伴王承恩,是陪着朱由检长大的,如果调到自己身边听用,万一将来自己这个五弟起了什么不该有的心思,王承恩会做什么呢? 如今的皇宫大内,除了他老爹留在的几个没长大的小萝卜头,已经没有朱由校的血亲了。</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