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岳飞和高宠(1/1)

好书推荐:

“勤王救驾?!” 李纲只觉得一阵恍惚。 这十二道金牌若是慢上半分,刚到的相州军加入战团,不说给金兵造成重创,至少也会狠狠撕下一口肉。 压退几十里。 汴京也就有了喘息之机。 其他勤王军队也会陆续到来。 届时…… 看了眼金牌,李纲泪眼朦胧,胡须一颤一颤。 在他看来,只有大残的邻居,才是好邻居。 就像现在的辽。 “大人?” 岳飞没见过这样的金牌,还这么多。 他只见过银牌。 此番勤王的令牌便是银牌。 而且还在大人刘浩手中。 “退兵,据守城墙。” 李纲心头虽然闪过一丝让岳飞率兵进攻的念头。 但眼下毕竟是在皇城根。 凡事瞒不过皇帝的眼线的。 他是主战派,但也不会为了达成目的,害死无辜的勤王军队。 尤其是眼前的小将,肚大腰粗,脊背壮实,双腿健硕有力,背上一把四刃铁锏,一柄长刀,一看就是个打仗好手。 “得令!” 岳飞带人退守城墙,心里也在疑惑,明明是进攻的大好时机,怎么会连发十二道令牌? 这密集度也太可怕了吧? 到底发生了什么? 岳飞从王贵手中接过青骓马,在马鞍摘下沥泉枪,疑惑地来到城墙下。 这时,一匹青鬃马健步而来,其上的骑士比岳飞还要高半个头,头戴金盔,身穿金甲,手持錾金虎头枪。 好家伙,那枪杆比茶盏还粗。 岳飞在周侗的指点下,可是能拉三百斤硬弓,当下见猎心喜,主动打招呼:“在下岳飞,兄弟哪个部的?” “在下高宠,奉母亲之名前来勤王救驾。” 高宠抓着大枪一抱拳,嘴角向下,有些无趣的模样:“怎么不打了?莫非来的不是时候?” “原来是开平王之后。” 岳飞拱手道:“元帅有令,暂时据守城墙。” 高怀德乃北宋开国元帅之一。 高宠可谓是真正的将门之后。 “那就守吧。” 高宠一挥大枪,身后五千人便开始搬运石块滚木,清理尸体等等,作战素养很高。 “他那个枪……不会是空心的吧?” 王贵在岳飞耳边悄声道:“怎么抓着跟没拿东西一样?” “都说文人相轻,你怎么也犯这毛病?” 岳飞眯眼看了王贵一下:“去打扫战场。” “得令。” 王贵一抱拳走了。 张宪随即道:“高宠不愧是将门之后,咱们不能输给他,我也带人去收拾战场。” 高宠看到岳飞跟自己体型差不多,便有些蔫蔫地说:“不知道何时能吹响反攻的号角,不过在打退金兵之后,我一定会去横海郡,一枪挑了弑君者武直,顺便打过山海关,一路向上京挺进。” “好想法。” 岳飞一抱拳:“那我等便等待军令,一起出发。” 他们这边在摩拳擦掌,李纲和种师道也回到了议事厅,二人皆一躬扫地,任凭赵桓如何说平身也不抬头。 “李纲,你要造反吗?” 唐恪怒斥,他一直主张求和,结果被李纲横扒竖挡。 现在终于有了和谈机会,他们居然敢给皇帝摆脸子? “臣想不通,苦苦支撑都已熬过去了,眼下我方优势,勤王大军陆续到来,陛下何故应允和谈啊?” 李纲再次一拱手:“冬雪已至,金兵没有足够御寒衣物,我军士气高涨,勤王大军到来,怎么算都是大胜之势啊陛下!” “李纲,你想逼宫吗?!” 唐恪气得胡子一撅一撅:“陛下和谈,还不是为了大宋着想?继续打下去,只会更加劳民伤财,死伤的士兵,哪一个不用钱? 陛下为了江山社稷,黎民百姓,已经很不容易了,你能不能不要再给陛下出难题了,李纲?!” “臣……遵旨。” 李纲将十二块金牌放下,整个人声音有些沙哑。 赵桓在梁师成的帮助下,收起十二块金牌,必须要亲手收起,不然不放心。 这金牌可事关大宋至高军令。 “你能理解朕的用心便好。” 赵桓有点满意,随即道:“御史中丞和太尉最近辛苦了,便继续守城,剩余之事,便有唐相出马,耿南仲协同。” “遵旨。” 唐恪和耿南仲立刻拱手。 李纲和种师道也拱手,退出议事厅。 二人一起向皇宫外走去,久久都没有发言。 …… “退了!真退了嘿!” 刘彦宗瞪大了眼睛,满脸都是难以置信。 大宋军队明明是最好的时机啊,他们怎么可能就这么退了? 可眼下真的退了啊! 刘彦宗转头看向了一旁的完颜宗望,对方仍旧是那副云淡风轻的模样,仿佛一切都在计算之中。 “二太子,属下佩服,万分佩服!” 刘彦宗这回是真服了。 之前想过什么跟错人之类的事情,瞬间烟消云散。 “很快大宋就会派出使者和谈,我们先不要出条件,而是要质子。” 完颜宗望道:“质子要皇室宗族的年轻一代,我就不露面了,你只需要告诉使者,只有达成这个条件,才能代表大宋有和谈的诚意。” “是。” 刘彦宗彻底服了。 二太子这一手,简直就是钝刀子割肉。 一开始大宋会觉得不怎么疼,但最后一定会后悔。 果然,使者是大宋宰相,诚意很足了,但刘彦宗只是轻飘飘地将完颜宗望的话传达。 “金使的话,能否以诏书的形式?” 唐恪说话的时候腿肚子都有点转筋,金人个个凶神恶煞,他连讨价还价都懒得说了,只想快速离开。 刘彦宗速度也很快,直接拿出诏书,还盖了完颜宗望的印。 …… 议事厅。 赵桓看着对方的条件,觉得倒也合理。 完颜宗望毕竟是在大宋的地盘,没有安全感也是应该的。 只是…… 该派谁去做质子呢? 老五肃王赵枢肯定是不行的,那毕竟是赵桓的一奶同胞的弟弟。 赵楷? 还是康王赵构…… 皇帝赵桓很快就否定了赵楷,这位弟弟还是很有才学的,没必要。 他正打算选出一人时,突然有小太监进来,“陛下,康王求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