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讨价还价(1/2)
柴宗礼疑问道:“孟津?哦,也是,除了那里怕也没有别处有那么大的仓库了,铺上石灰暂作粮仓想来不成问题。可……可那里的仓库大多都是陇西李家的呀?”</p>
“哦?柴大官人还知晓这些?”</p>
“关中之事我还算是了解一些吧。那陇西李氏族内不仅有许多地方豪绅,朝堂之内亦是有李荛那等肱骨之臣,商界之内更是有像李茂那等的大商贾。李茂了不得呀,大汉国第一大盐商,而汉国出盐最多的地方即是榆林府,能走黄河水路他是绝不会走旱路的。也正是因为如此,黄河各大渡口皆有其码头。孟津乃为汉国第一大渡口自是有他仓库所在!”</p>
柴宗礼说完这些,疑惑地说道:“你刚刚还说不方便让他人知晓,如何还敢去借李家的仓库?你一借,他们可就全知道了!可别说什么不告诉他们的话,仓库本就是李家的,他们想知道你装的是什么贷那太简单不过了。”</p>
刘梦棣笑道:“你能把百万担粮食一次运来?”</p>
“什么?”</p>
“别说你没那么多条船了,就算是有,难道也不怕引起别人注意?”</p>
“这倒也是。”</p>
“你也得一条条慢慢运,即不能惊动齐君,也不能被汉帝知晓,不是么?一条船能有多少粮食?我有一个仓库已经够用了。你下一条船来的时候,那粮仓早就空了!”</p>
柴宗礼又问道:“那也得拉到别处存着呀!”</p>
“孟津在洛阳以前,洛阳以东是偃师,过了偃师即是巩县呀!”</p>
“巩县?殿下说的难道是……洛仓?”</p>
洛仓其实有两个,一个在巩县,称为兴洛仓,另一个在洛阳城东北方,称为回洛仓。</p>
“哈哈哈!”刘梦棣笑道:“柴大官人难道不知洛仓也是可以存粮的么?”</p>
柴宗礼问道:“洛仓如何存粮?那不是官府的粮仓么?”</p>
刘梦棣笑道:“即使是一般百姓怕粮食霉变也都是可以去洛仓存粮的,洛仓那里会出具一张存粮凭票。将来想要取粮了,拿着票据去洛仓取出也就是了。这个规矩可不是我汉国才有的,是你朝周世宗定下的规矩呀!”</p>
柴宗礼苦笑一声说道:“却没想到会是如此,但你存这么多粮食进去……”</p>
“小王其实不善经营,且还是个甩手东家,那些产业都是由专职的掌柜们在经营。小王没别的本事,就是会管账、算账、做账。就洛仓那些粮食进去,别说是我了,你也能做!”</p>
“用不同的商号名义去存粮食?”</p>
“我的商队可不止一支,分号可不止一处!每个号存上三万担,存进百万担的粮食他们都不会发现的!”</p>
“洛仓一下子多了这么多粮食都不会有人发现?”</p>
刘梦棣笑道:“柴大官人你小看洛仓,也高看洛仓了!”</p>
“什么意思?”</p>
“洛仓里的粮食已经多到理不清了,就算让洛仓里的吏员天天在那里核算,没有个半年时间,根本就处东出这个账来。况且那烂账从盛唐开始到你周室结束就没理清楚过,更没准过,甚至都不会有人真去清点有多少粮食!”</p>
同一批粮食因为季节湿度及天气等各种原因在称重时多少都会有一些变化。</p>
数量越多,这个差异就会越大。</p>
盘点出了更多的粮食会被谁拿走?少了的话又要将私吞库粮的罪名按在谁的头上?</p>
这个从古至今的问题就没有真正解决过,只能以“石”来缓和这种情况。</p>
“石”不只是重量单位,同时也是体积单位。</p>
当用重量或是休积来算粮食库存,正如上面所说的,是如何都算不准的。</p>
但二者结合则却可以最大减少误差。</p>
所以“石”的确应该是念“担”而非简单的“石”。</p>
柴宗礼问道:“为何没人会去盘点?”</p>
“哈哈哈!你也不怕火龙烧仓呀!”</p>
“火龙烧仓?”柴宗礼对这些词好似不太理解。</p>
刘梦棣只得解释道:“是呀,一条火龙从天而降,落在粮仓之上,而后烧得什么也不剩。这种事情往往发生在上差来查粮仓存粮之时!那位开封密县的官吏错就错在没请那条火龙下界!”</p>
“阿?那如何请来?”</p>
柴宗礼的一句话反而让刘梦棣愣了一下。</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