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国之耆老——王起(1/1)

好书推荐:

王起,字举之,祖籍太原,后定居扬州,唐朝宰相、学者,司徒王播之弟。最初任校书郎,补蓝田县尉,后被淮南节度使李吉甫授为掌书记,在朝时,数上书谏穆宗游畋。唐文宗朝拜兵部尚书,迁太子少师,拜尚书左仆射、知贡举,封魏郡公。随后外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病逝,享年八十八岁,获赠太尉,谥号“文懿”。 王起,任集贤校理,后在制策中登直言极谏科,被授为蓝田县尉。宰相李吉甫出镇淮南,征辟时为监察御史的王起任淮南镇掌书记。后来,王起入朝拜殿中侍御史,兼任集贤殿直学士,历任起居郎、司勋员外郎、直史馆等职。他屡次上疏劝谏穆宗游猎之事,在年中的官员考核中得到事,为示避嫌之意,王起不愿主管选部,文宗改授其为兵部侍郎,出任陕虢观察使,兼领御史大夫。 王播病逝,王起居兄长之丧,随后,王起迁任户部尚书、判度支。由于西北边备的需要,每年官府要在民间议价购物以供给军需,又烦扰百姓运输,针对这种情况,王起请求于灵武、邠宁两镇开置营田。王起出任检校吏部尚书、河中尹、河中晋绛节度使。 当时,正逢蝗旱灾年,粟米价格暴涨,豪商囤积粟米不售,以求暴利,王起严责屯粟豪强,令其散卖粟米,敢隐藏的依法论处,因此百姓获得救济,入朝任兵部尚书。王起再次出外,为检校右仆射、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江汉地区的水田,因前任官员枉法,致使塘堰损坏。王起到任后,命从事李业巡行辖下郡县,检视并补缮塘堰,并特地订立用水法令,百姓因而免遭荒灾残害。 王起在山南东道任上被加授为银青光禄大夫。当时,王起主持贡举时选出的门生李训掌权,打算援用王起拜相,朝廷遂下诏拜王起为兵部侍郎,判户部事。“甘露之变”发生,李训被杀,王起因其“儒素长者”的身份,被认为不应该被受到牵连,于是仅被免去判户部事而已。 文宗耽好文学,尤其喜欢古学,当时朝臣中,郑覃擅长经义,王起则以知识广博着称,二人都被召入翰林院,讲论经史。王起非常喜好学习,即使官位尊崇,仍专心研习而不厌,夜以继日,孜孜不倦,以至于忘记了寝食,他几乎阅读了当时所有的书籍,只要看过就不会忘却。 后来,王起转任兵部尚书,庄恪太子李永被立为太子后,文宗想要让儒者向他讲授经文,于是命王起兼任太子侍读,判太常卿事,充任礼仪详定使。在礼仪详定使任上,他根据《周礼》的记述,创造礼神用苍璧、黄琮九种玉器的方法,请求文宗施行,文宗允准。王起又增补《五运图》及《文场秀句》等献给太子,以本职充任翰林侍讲学士。庄恪太子薨逝后,王起奉命起草哀册,所撰册文婉转华美。 文宗因其家贫,特地下诏,每个月将仙韶院的月料钱分出三十万赐给他。王起擅长文学,但治家无方,俸料钱拿入家门,即为奴仆婢妾占用。文宗因为自己与王起有师友之恩,所以特加恩赐,舆论认为他与伶官共分给养,应以此为耻。 唐武宗李炎即位,王起充任章陵卤簿使,枢密使刘弘逸、薛季棱担心为政敌所害,想要借修筑章陵的军队废立君主,王起与山陵使悉知其密谋,暗中上奏武宗,将二人诛杀。不久后,王起改任检校尚书左仆射、东都留守,判东都尚书省事。 外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兴元尹,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赴镇之日,王起在延英殿陛辞,武宗设宴款待,赏赐颇丰,并对他说:“您是国家的耆老,宰相无分内外,朕为政如果有所缺失,您可用飞表使朕闻知。”王起在山南西道任职两年,以年老且病为由,请求朝廷派人接替自己,武宗不许。 王起在镇所逝世,享年八十八岁,唐宣宗李忱为其辍朝三日,追赠太尉,谥号“文懿”。 王起,为人孝友,嗜学强记,书无不览,一生掌吏治、定朝仪,四典贡举,所举皆知名士,有“当代仲尼”之称。与刘禹锡、白居易联句,长达数十韵,称“勍敌”,有文集一百二十卷,《五纬图》十卷,《写宣》十篇,今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