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改革开放(1/1)
距离玉子宁说的话已经又过了好些天,渐渐的学校里不少人也都有风声传出来,大家都有自己的猜测和消息。 江眠她们宿舍在说话时也谈起过关于最近的传言,大家现在在上学,如饥似渴的吸收着知识,看书时间都嫌不够,有关外界发生的事情并不敏感,也不太关注。但就是这样也发现了不对之处。 尤其是赵兰娟,她几乎每天都要回家去住,知道的事情比她们要多不少。 “你们还真别说,在学校里不经常上外边,你们是不知道,现在小商小贩可多了,以前买东西有时候还得偷摸去黑市看看,现在随便一条小巷子里就有人挑着菜来卖,而且还不要票,比以前方便不少。” 自从听她这么说,她们也开始趁着放假出去走走,观察一下,这么一看,还真发现现在变化不小。 秋风起,天渐凉。 除了和经济有关的专业,其他专业毕竟不是直接接触,上课这方面的内容也少。 就算知道了现在的变化,和有可能在不久后正式发出这方面的通知。但是毕竟还没有确定下来,她们也只能看看。 不过张爽说新闻专业也挺忙的,关于市场经济这方面,她们的课程上也都布置了作业,两相比较,结合一下,也知道最近的大事是什么了。 时间很快到了年底,12月的气氛在冷空气中又夹杂了些火热。明明快到新的一年,应该是期待的,或者对于放假的开心。但是莫名的像是有什么事没办完,老师和学生都有点紧张。 1978年12月中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宣布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也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但是刚开始,和她们学生还没有多大关系,社会上的人也很少有立刻行动的,毕竟从‘投机倒把’到政策支持,变化太大,谁知道这个政策能持续多久,别刚开始政策就变了,自己还得被抓。 随着会议结束,1978年是上山下乡运动的第十年了。年底云南省知青抗争拉开了知青大返城的序幕。 其实今年春天国家就放宽了回城条件,符合政策的并不多,但是这个政策的出现说明回城不是个禁忌了,政策有所松动。 再加上高考,很多知青都开始寻找办法,钻空子回城,最简单也是成功率最大的就是病退。 为了能成功,达成回城条件,不少人都开始自残,有些之前受过伤,骨折过的还好说,之前看过病,现在直接往地上一躺,就说自己没好,有后遗症,躺在医院就不动弹了,一些医生没办法,只好同意他办病退。 更有人看这些人成功了,也是狠下心直接拿石头之类的坚硬物品自己砸自己的腿,胳膊得留着,还得写字呢。 看的生产队里面的村民都害怕,没看出来这城里来的小姑娘、小伙子一个个文文弱弱的,说话也看起来挺有文化,现在对自己下手这么狠。 除了这些靠外物伤害自己的,有些人认为这样得不偿失,自己下手没准哪里没正好,一条命就没了,更有可能留下终身残疾,所以一些人虽然没想这么干,但选择了更温和一点的方法。 白天干活,晚上也不睡觉,大晚上的也不管冷不冷,冲凉吹冷风,最后生产队一看这样也不行啊,反正也干不了多少活,别再出人命了,也直接给她们办了病退。 除了病退回去,还有顶替工作岗位这一途径。因为大部分的知青都想回城,工作岗位本来就不够,现在更是不用说了。 再说如果真有别的办法,早就能把人弄回去,也不必耽搁到现在了。一个座位一根钉,除非自己家有人退下去,才能顶替上来。 但是现在都要多子多福,一个家里往往有好几个孩子,这个回来了,其他的怎么办,另外还有还乡下已经结婚生子的,桩桩件件,没有个消停。 所以说这一年到头也挺忙乱的,吵来吵去。 但是这样解决的终究是一小部分人的问题,知青散落在全国各地,更多的人还在乡下、兵团里劳作,这次云南的起因就是这样。 云南省的知青大部分是从京津沪地区和部分地方省会城市来的,将近十年的时间,艰苦的条件,看不到的前途与未来,深刻折磨着大家。 但是高考恢复这么久,招生条件有限,注定不是所有人都能考上回城,而国家对于知青也没有什么说法。 原本还能再忍忍,但是一个《知青工作四十条》的决议打破了这一切。 再加上周围其他人身上发生的几件事,让人们彻底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