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态度强硬(1/1)
金銮殿内庄严肃穆,皇帝独坐高台,其下又设一位,这是居庙堂四十多年,历经三朝的老臣,苏家老国公的殊荣。 这里,苏国公来的次数,比上首的皇帝还要多。 头一回还是四十多年前,明宗那一朝的殿试,往事已矣,龙椅上面的人,都已经换了两轮。 而元德帝和这位老臣,利来则聚,利尽则散。政敌之间,无需深仇大恨,就够不死不休 亲生的父子和兄弟也是一样。 宫里面的宸妃娘娘和苏国公是一家人,又和皇帝是一家人,但苏国公和元德帝之间,注定不会如寻常人家的祖父和孙女婿一般。 皇帝一夜未眠,尤其是上朝前又接到一份奏章,现在脸色难看到极点,大殿内气压降到了冰点。 叫刘全将这份奏章传了下去,王翁等人在苏国公面前哭诉,但到了皇帝面前,还是保持了一定的冷静,等看完,却是又惊又怒。 俞家胆子也太大了吧! 当年光是重新修建雨山湖沿岸堤坝这一项,那一年,前前后后从国库里拿了三百多万两银子都知道他贪了,但是没料到俞家的胃口这般大,拿多少就贪多少。 堤坝倒了才知,最里面还是二十多年前,头一遭的石料泥沙,地基的砖块,甚至还刻着原先的年份。 怪道俞家当年搞得声势浩大,之后又飞速完工感情就在外头重新补了层水泥。 皇帝面沉如水,向下看去,各个脸上是五颜六色,有愤怒,也有心虚。 俞家能在先帝眼皮子底下做成这事,又瞒了这么多年,当然是经过了多番打点,在此之前,这些世家同气连枝,拿了好处,互相之间,大多狼狈为奸。 等余光看到坐在凳子上面的苏国公时,却好似并不惊讶但还是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前工部尚书俞政欺君犯上,着禁军,抄没家产,收回一应封赏;俞光,暂行停职,等清查之后,再行定夺。”皇帝沉声道。 当年修筑堤坝时,任工部尚书的正是俞侯的三弟,俞光的亲叔叔,几年前因身体原因致仕,而俞光,彼时并非是工部的高官。 都知道是俞家的事,俞侯等人不可能不知道,但治罪需要证据,现在只能拿俞政开刀。 众人闻言,包括刚刚还对俞家父子拳打脚踢的王翁和莱阳伯都是一愣。 连置身事外的薛道都以为是自己听错了。 陛下这是气糊涂了,还是太缺钱了? 刚刚外面的热闹,陛下不会不知道,依照他们狗咬狗的趋势,苏国公势必会做个选择,对俞家是保是弃? 所以,陛下完全可以先“问问”的苏国公的意思,不管苏国公如何选择,乱的都是世家内部陛下独坐钓鱼台岂不是更好? 问都不问一句,这矛盾,怕是又要引到皇权和世家之争上面 王翁等人原本还等着苏国公上奏,请陛下处置俞家结果陛下一来就省略了一系列拉扯的流程,直接要抄家,虽说不是俞侯的家,但两人是兄弟,之间就隔了一堵墙 这是他们想看到的结局,但又好像有点子不对劲,皇帝也太雷厉风行了一点苏国公主张,顶多是世家内部的清理门户,但陛下来,就有些微妙了,莫名感觉陛下没把他们当回事。 被皇帝忌惮是件让人如芒在背的事,但要是连忌惮都没有,这也太 苏国公眸光微动,看了上首的皇帝一眼,终了还是缓缓起身,对上微微拱手。 “陛下英明,俞政时任工部尚书,欺君罔上,罪不容恕。”苏国公说到这里顿了顿。 皇帝眸色未变,摩挲着指尖玉穗。 众世家心中有点不得劲,对于皇帝的处置,也不知道该高兴,还是该唇亡齿寒 见苏国公开口,现在都眼巴巴地瞧着。 “然,俞政之妻,乃宗室城阳郡主,又有不少成年儿女,不知陛下打算如何处置?” 城阳郡主,那是先帝的亲堂妹,自小养在明宗皇后,先帝的母后膝下,论辈分,也是皇帝的堂姑。 抄了俞政的家,那郡主及其儿女又该如何? 这件事发生在先帝那一朝,皇帝处置俞政,多少带了一个“孝道”,毕竟被人骗了钱的是先帝。 苏国公这话,也夹了一个“孝”字。 看似是在为俞家说话,实际上,是在试探皇帝。城阳郡主不过是个由头。 这正是世家想知道的,城阳郡主和其儿女不重要,他们想知道的是,皇帝刚刚是被气糊涂了,还是 \"苏国公提醒地是,郡主是朕的长辈,妇道人家,又上了年纪,确实不该与俞政同罪\" 这话的意思带了点缓和,但皇帝下一句,就叫人大跌眼镜了。 “传朕旨意,请常山老王爷劳累一趟,做主叫俞政同城阳郡主和离,城阳郡主所出子女,出嫁女不论,儿孙,成年男子皆罢官职,未成年儿孙随城阳郡主回郡主府安置。” 众人:“。” 直等早朝结束,众人还有些缓不过神来。 皇帝对俞家的态度太过强硬,最后一句,更是连老国公的面子都没给。 常山老王爷,论辈分,连先帝都要叫声叔爷爷,当年可是在章怀太子灵前,解救过辽王,皇帝等人的。 让他去为城阳郡主“主持公道”,简直是太合适了。 王翁这一颗心七上八下,已然从嫡长孙的死,到开始揣度皇帝的意思了 更要命的是,陛下早朝后,又将薛道和蔡莛给留了下来。 谁不知道,这两位是陛下的查贪小分队 王翁几人对视一眼,立马就要去寻苏国公,这回却是被苏世子和苏二老爷给拦了下来。 “诸位见谅,国公爷去尚书房借阅古籍去了,若诸位有事,不若改日。”苏世子现在也是满腹问号,实在是皇帝的态度叫人摸不准。 但苏国公要去借书,他也不敢多问呐。 其实,父亲不在,他们自己先商量一番倒也可行毕竟,他是世子,总要自己有些主见,将来 然而,没等苏世子开口。 \"好,那便改日再叨扰了,世子告辞。\" “。” “告辞。” 苏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