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太武灭佛?(1/2)

拓跋焘知道佛教如今很是流行,尤其所倡导的理念特别适合乱世的百姓,这也是他当初推崇佛教的原因。</p>

如今佛教却阻碍了魏国的发展,拓跋焘想知道刘义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p>

“崔卿,宋国的佛教也有这样的问题吗?”</p>

“并没有,宋国虽然对待佛教并没有有特意打压,但是宋国对于户籍管理十分严格,不允许随便出家为僧,并且对于寺庙也有相应的律法,寺庙虽然可以拥有土地,但是却有定数,不准许随便将土地捐给寺庙,但是宋国的寺庙却是香火鼎盛。”</p>

“这是为何?”</p>

“刘义隆虽然对寺庙有很多规定,但是并不干预其发展,只要在朝廷规定的框架内就没问题。”</p>

“那宋国的僧人会同意吗?”</p>

“当然,宋国的僧人也不用服兵役和缴纳赋税,虽然寺庙的土地不多,但是是有余粮的,朝廷缺粮还会向寺庙卖粮,并且登记在册的寺庙和僧人是受保护的。”</p>

拓跋焘有些难以置信,宋国对于佛教也很推崇,但是并未放任其肆意发展,而是将其划定在一个可控的范围之内。</p>

在宋国,佛教不仅发展很快,而且没有像魏国一样野蛮生长,从而威胁国家安全。</p>

这也是刘义隆的高明之处,他知道历史中多次发生灭佛事件,究其原因就是放任其发展导致不可控。</p>

刘义隆就提前定下规矩,不会让其肆意发展,但是也不会抑制其发展。</p>

而且宋国国内的寺庙都被登记在册,受朝廷保护,但是不论收纳僧人还是扩建都受朝廷监管。</p>

不同于魏国,宋国的寺庙虽然土地不多,但是寺庙依然富足,这也让宋国境内的寺庙跟宋国朝廷关系很好。</p>

而且不少官员包括刘义隆和皇室成员也都经常去寺庙。</p>

尤其建康的定林寺,被刘义隆定为皇家寺院,虽然迁都洛阳,定林寺的皇家寺院身份依旧。</p>

这些事情让拓跋焘触动很深,这个时候的拓跋焘对于佛教还抱有一丝幻想。</p>

“崔卿,如果我们按照宋国的策略会不会能够挽回局面。”</p>

“很难,陛下,魏国的寺庙已然成势,而且土地按照魏律已经算寺院的财产,让他们拿出来恐怕不行,而且很多寺院僧人众多,如果土地减少恐怕难以为继。”</p>

拓跋焘又道:“如果让部分僧人还俗不就可以了吗?”</p>

“陛下,这也不容易,大部分寺院的僧人都是穷苦百姓出身,好不容易不用纳税不用服兵役,他们不可能还俗的。”</p>

“那按照卿的意思该怎么办?”</p>

“灭佛。”</p>

历史上就是崔浩主导的灭佛,并且多次劝谏拓跋焘疏远佛教信奉道教。</p>

拓跋焘最终从信奉佛教转而信奉道教,而且发动了大规模灭佛,并且为了解决兵员,下令五十岁以下僧人还俗。</p>

这一点刘义隆做的就很不错,不论佛教还是道教,刘义隆都不干涉其发展,但是却规定了框架,只要不违反,朝廷并不会干涉。</p>

刘义隆本人虽然是后世的唯物主义者,但是依然对于佛教和道教十分重视,这是可以利用稳固统治的工具。</p>

道教作为本土宗教,刘义隆当然不希望道教被佛教压一头,所以刘义隆会扶持弱势的一方,让佛道平衡。</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