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4章 你的建议行不通(1/2)
不管是封建社会还是现在,教育都是一个巨大的成本。</p>
在古代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恐怕很难念得下去,到明朝之时,江南富庶之地占据了大部分进士名额,长年战乱的北方学子远远落后,因此朱元璋才宣布了一条政策:南北分榜,定额分配。</p>
但是,这对于江南富庶之地的学子就公平了吗?恐怕未必。</p>
“其实,我们现在已经错过了机遇。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现在的教育格局,恐怕很难改变。”</p>
水长东谈到了“京校外迁”。1969年,受国内外形势影响,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高等院校下放问题的通知》。中科大等十三所重点高校迁出京城,外迁至晋秦湘鄂皖等省。当时这13所高校外迁的时候,有多所高校都曾考虑落户河洛。比如矿大、地大、中科大等,都比较青睐河洛。但可惜的是,河洛是一所高校都没收下。</p>
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代,遇到了特殊的事件,而且那个时候上上下下都特别讲政治,一声令下,只管执行。</p>
现在,就算是国家领导发话让京城某个学校迁出去恐怕都不行,因为没有一所高校想离开京城。</p>
这些高校的教职员工或者是通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才来到了京城,拥有了梦寐以求的京城户口,现在让他们离开京城,谁会愿意?</p>
事实上,建国后,还发生过第二次“京校外迁”,这次外迁发生在“高校扩招”以后。</p>
1999年,我国开始实行“高校扩招”。当年,高校招生人数增加5132万人,招生总数达15968万人,增长速度达到史无前例的474,之后2000年的扩招幅度为3816,2001年为2161,2002年为1946,到2003年,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在校人数超过1000万。</p>
相伴而来,京城的高校教育设施开始短缺,建造大学城之风开始兴起。据不完全统计,仅两年时间,全国规划建设的大学城就达50多个,涉及21个省市。</p>
但是也只有个别经济发达的城市吸引了京城高校到那里办分校,比如说姑苏市就迎来了人大,建立了人大姑苏校区。</p>
这一次,接受京城高校最多的是“东方大学城”,这是冀东省在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的大学城,西隔30公里与首都城区相望,东行60公里与渤海为邻,处于“大京城”战略规划的发展重心,是各种资源汇聚的“黄金宝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p>
因此,北航、中国地质大学、国家法官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等知名院校在内的近60所大学入驻。</p>
当时有规定,凡是到这里教书的都分配一套房子,把户口迁过来,一些教师不愿意来,只愿意短期在这里教书。</p>
加上冀东省承诺的条件没有兑现,很多高校又搬回去了。</p>
两年后,在大学城管委会官方网站上的学校已经从60所减少到14所,京字头高校绝大部分回归,留下来的大多都像北大方正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这样的职业院校。</p>
“江寒,我看到你和何远光提出的建议,就是让985、211大学到龙子湖高校园区办分校,这种可能性就不存在。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高校不愿意。第二个,国家不愿意。”</p>
高校不愿意倒可以理解,但国家为什么不愿意?</p>
水长东道:“一个是教育的规律。一个是国家的定位。”</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