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老干部服务队(1/2)
江寒的到来让大家有些怀疑,因为这十年来,新闻单位很少到这里来采访他们这帮人了。</p>
因为新闻单位现在也是追求效益,一个是社会的轰动效应,一个是经济的实际效应。</p>
一方面,郑勇和带着“老干部服务队”为群众修路已经报道过了,再过来报道,挖不出什么新东西,找不出什么新亮点。</p>
另一方面,一说来采访老县委书记的事,光军县的领导从内心讲是不乐意的。</p>
一味宣传老县委书记,颂扬老干部们的丰功伟绩,这不是在反衬现在的县委书记差劲吗?岂不是在讽刺在职干部无能吗?</p>
就记者本身来讲,他们采访“老干部服务队”,不会得到什么好处。</p>
现在很多记者都是喜欢到发展好的地方去采访,到油水多的单位去调查,稿子还没写好呢,各种形式的酬劳就已经到位了。</p>
不仅记者来得少了,各个部门、各级领导来探访的也基本没有了。</p>
因为“老干部服务队”是为贫困山村做事的,处处需要资金,只要领导一来,老干部和村民就摆困难,你多多少少总要给解决一点。</p>
老干部服务队近些年基本都在张村乡做事,但是,乡党委书记、乡长也就来过一次,到这里匆匆看了一圈就走了,生怕惹麻烦上身。</p>
其余的乡干部除了包村的,很少到这里来。</p>
郑勇合最近拿到的一次赞助,还是来自市交通局的,那是五千斤大米。</p>
张村乡平岭村一带,盛产干鲜果品,但交通不便难以运出。一年到头,乡亲们挣不了几个钱。</p>
于是郑勇合带着“老干部服务队”,想在荒山野岭上修一条公路。</p>
但修这路条需要架两座桥。修桥不比修路,需要水泥、河沙、条石……样样都要拿钱去买。平岭村地处深山尚未脱贫,缺的就是钱。这该怎么办?郑勇合也犯了难。</p>
后来,刚上任的新原市交通局长听说此事,专门来到张村乡,看到老干部们和村民们的精神十分感动。</p>
交通局长说:“老同志们离休不离志,退休不褪色,扎根山区,为群众筑路修桥,交通部门多年没做到的事,你们做到了。眼看就是春节了,送你们5000斤大米吧,算是鼓励。”</p>
大米送来了,如何处理?</p>
郑勇合说:“离退休干部每个月,都有国家发的钱。这一点儿大米,对咱来说不算啥。”</p>
最后,5000斤大米全都分给参与修桥者。群众每分到一斤米,就凿一块一尺见方的架桥石。</p>
这些大米显然不够,交通局的职工们又捐了一些款,平岭村在外打工人员也捐款,最后终于把桥架起来了。</p>
这座桥被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命名为“五千斤大米桥”。</p>
这座桥修通了,第二座桥的资金没了着落。</p>
与交通局长联系,交通局长却调到了另外一个市。</p>
于是郑勇合就决定发扬当年的艰苦奋斗精神,靠天靠地靠别人,不如靠自己、靠村民,老干部服务队的成员们不顾家人反对,把被褥和日常用具都搬到了平岭村,常年住在这里。</p>
需要石头,自己开采,需要河沙,自己从河里挑,需要水泥,村民就用山货去小水泥厂去换。</p>
江寒以前对那个时代的氛围、那个年代的干部不太理解,但是在一起一天他就感受到了。</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