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柞蚕产业(1/2)
“江书记,因为咱们的柞蚕丝卖不上价,所以现在养蚕户都不愿意费事了,至少有一半还没有结茧,就把蚕给卖了。”</p>
黑玉亮介绍说,现在市里不少人喜欢直接到蚕坡上买蚕,用油一炸,撒上佐料,好吃得很。</p>
养蚕户最后一算,卖活蚕比最后结成茧卖丝还挣钱!活蚕结茧还得一段时间,费时费力,还得天天去撵鸟,防止蚕被鸟吃了。</p>
结成茧之后,还得收!收之后还得缫丝!太费时费力!</p>
但是这又出现一个问题,在外面卖丝锦的十万大军怎么办?他们能拿到的柞蚕丝就少了!</p>
这十万大军无事可做了,回到县里来,就是个很大的不稳定因素!</p>
所以,县里就让蚕业服务中心联同各地派出所,不允许养蚕户卖活蚕。</p>
黑玉亮说,当时做出这个决定的是县长刘庆来。</p>
其实,私下还有不少卖活蚕的,但十万卖棉大军也没有几个回来的。</p>
十万卖棉大军,其实早就不用柞蚕丝当原料了。这些人都是做蚕丝被、枕头的,没有便宜的柞蚕丝,他们完全可以在当地买桑蚕丝,他们赚钱凭的不是原料,而是手艺!</p>
不让养蚕户卖活蚕,柞蚕丝又卖不上价,所以,养蚕户越来越少。</p>
像沃沟村的情况就很典型,养蚕户纷纷转型,不少人和姜大顺等人学,到城市去捡垃圾。</p>
“其实,一个产业的衰落自有其原因。历史大潮滚滚向前,被历史抛下的东西,注定无法找回。”</p>
“黑主任,你是哪儿毕业的?”</p>
江寒感到黑玉亮不像是一般的乡镇干部,刚才那几句话还带着一点文青范。</p>
这年头,乡镇干部很少有大专以上毕业的,大都是高中毕业之后在乡镇各站所或者是在县里各部门打杂,这时候转干的机会还不少。</p>
“江书记,我没上大学。我是小师范毕业的。农村学生,追求短平快。”</p>
黑玉亮说他师范毕业之后分到两棵树乡联中教初中语文,后来从学校调到了乡里。</p>
“黑主任,厉害啊。农村学校学习最好的几个人,都上了中专、中师!其他成绩稍次的,都上了高中,最后上了大学!”</p>
江寒感叹道:“不得不说,咱们前后这十届,考上中专、中师的人,都是最优秀、最顶尖的学生!可惜了,因为家庭经济条件所限,他们选择了短平快这条赛道!当然,正是因为有你们这些精英的回归,让农村的教育还保持了一定的水准!”</p>
江寒这番话差点让黑玉亮掉泪!</p>
从八十年代开始,在当时的体制下,中专、中师毕业生包分配,给予所谓国家干部身份,农村学生还能借此跳出农门。</p>
于是,许多家长,尤其县城及农村的家长,纷纷让孩子报考中专,放弃上高中、考大学的机会。</p>
当时各个县政府和学校,也很少对这种短视现象进行正确干预和引导,甚至还持鼓励态度。</p>
在县以下的初中学校,考上县一中的就不能算作是成绩,考上几个中专、中师才算是拿得出手!</p>
中专生毕业后,可选择的道路也相当狭窄。毕业后全部参加工作。除了少数中专有极少几个上大学的名额外,一般中专生考对口大学的机会都没有。</p>
中专生毕业后,因为学历低,往往分配不到好的工作单位,在单位也只能从事最底层的技术工作,与大学毕业生相比,竞争力差,深造、升职的机会,少得太多。</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