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章 在科研机构的学习生涯(1/1)
影片中,精彩的情节有很多。 而在地球往事中,第一部的主人公汪淼多次进入到了三体的游戏世界中,并进行了多次游戏。 巨大的人形计算机、人体脱水、三日擎天… 超级强悍的想象力。 沈清根据剧本中出现的场景,游走于国内的各个地点。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人工无法复制的。 能进行真实的取景,就尽量不要选择搭建和电脑特效。 从北走到南,考察了很多地点。 其他的导演也根据剧本上的描述,寻找着合适的拍摄地点。 经过长时间的选择,取景地区差不多。 在创作团队的一同努力下,搭建场景的地方超过五百多处,城市遍布宁涛、京城、黑江等地。 而三体中,有一些场景的确是过于宏大和奇幻,想要在现实中找到实在是太过于困难。 最后,剧组选择进行了拍摄基地的搭建。 例如电影中所出现的古筝行动,该处镜头并不全是特效。 剧情中,要把整艘巨船切开成一片一片的。 而这一定要使用电脑的cg特效。 能够更好地展现电影艺术,沈清对于电脑特效是并不排斥。 可是船舱内的背景环境,该处实景必须要选择实拍。 而在泰坦尼克号中,有一处耗资极其巨大的镜头,就是采用了cg和实拍。 沈清的剧组已经有一次经验。 而在三体电影中,也选择选用这样的技术。 最后,整艘巨船如多古诺骨牌一样撒在了海滩之上,那实际上是采用了实景拍摄。 很多拍摄场地都选择搭建,用作整个系列电影的拍摄。 第二部和第三部同时制作中。 创作者坚持要将三体的故事全部影视化。 只要是剧本中所出现的场景,影视基地一定要进行搭建。 一切都是为了贴合原着。 电影前期立项,投资巨大。光光影视基地的搭建,消耗的资金就直逼九位数。 也幸亏沈清的未雨绸缪,清晰视界公司内部的电力风帆工作室掌握着全华国境内最顶尖的电影技术,可以支持本片的拍摄。 早在一年前,电力风帆工作室就已经成功突破cg技术。 为了拍摄出更优质的工业电影,电力风帆工作室的每一个成员都在努力。 场景的选择和影视基地的搭建完成后,沈清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在各个科研机构中游走。 在三体的电影中,出现了大量的科学知识。 天体、对撞机、纳米…… 沈清了解一些。 但本身还是一个文艺工作者,对于一些硬核的学术上的知识,不能够保证自己百分之一百的精通。 上两部科幻电影,《蝴蝶效应》和《量子相干性》(也就是《彗星来的那一夜》),电影中也出现了一些科学概念。 沈清也钻研了一段时间,才让自己的影片相当扎实。 可三体中出现的科学知识要更加硬核一些,沈清不希望出现一点点的差错。 而且三体的电影中,也出现了很多科研机构和大量的科学装置。 纳米机器长什么样?对撞机是什么样子? 沈清并不知晓。 网络上是找不到任何的信息的,因为像这样尖端科技,多多少少会有一定的保密性。 例如对撞机,在网络上找寻到的资料是一个几百米长的巨大装置。 可是要用电影呈现出来,美工该怎样完成这个项目呢? 于是,三体创作组游走在京城的科研机构内,希望能够和机构内的科学家学习交流。 三体并不是一个保密的项目,制片人直接找到了一些科研机构的相关部门,直接表达了自己的请求。 想要在科研机构进行取景,并且想要跟着科学家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交流。 正常情况下,科研单位并不接待剧组。 让一些拍电影拍电视剧的人进来,这不是胡闹吗? 但当科研单位得知来进行学习交流的剧组是三体的剧组时,立刻表示欢迎。 机构内的科学家都十分的激动。 得知国内耗资最巨大的科幻电影会在他们这里取景,他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原来你们是三体的剧组,早说啊。” “欢迎欢迎。” 沈清的前两部作品拍的都很不错,机构内的科学家也拿到了沈清所编写的三体剧本。 当他们将三体剧本看完之后,每一位科学家都十分的震惊。 像如此枯燥的科学概念,这些科学家每天都在跟它们打交道。说不厌倦,那绝对是假的。 但看完三体后发现,科学家们发现 科学故事竟然能够被讲的如此生动有趣。他们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看到三体的电影成片。 “三体剧组来这里取景,实在是太棒了。” 科研机构对于沈清等创作团队的到来表示欢迎。 三体的剧组成功地敲开了研讨会的大门,并成为了国内首次在国家大科学装置实验室进行取景的剧组。 整整两个半月的时间,三体的创作团队一直和这些科学家生活在一起。 例如一些重要的学术研讨会,三体的创作团队都可以参加进行学习。 在这段时间内,沈清有一种重回高中的感觉。参加一些学术会议,沈清还会拿出自己的笔记本,进行着详细的记录。 两个月下来,笔记本的厚度有上百页。 有超多复杂的物理概念等待着专业的人员进行解释,创作者一一询问。 四大基本力、空间曲率、十维宇宙、十一维时空、智子工程、光速牢笼等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