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民族体制嬴政:孙中山可担国父之称(1/1)

“若不是这瑛国的武器确实厉害,八旗子弟当真是无法战胜,又岂会让瑛国人在大清土地上耀武扬威呢?” 和珅似乎瞬间就想明白了个中原由,言语中对后世清朝与瑛国军队的战斗中溃败充满了理解。 乾隆也是点了点头: “这科技差距太大,武器实力相差太远了。” “瑛国人无法战胜可以理解,这些造反的汉人贼子当然就手到擒来了!” 乾隆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瑛国人武器精良打不赢很合理啊,那既然瑛国人打不赢,同为敌人的汉人贼子,又手无寸铁,打汉人贼子不是很正常么?” 。。。。。。 【大清战败,更深层的原因,是君主国家这个运行了两千多年的制度,已经落后于当时的世界主流体制。】 【君主国家,其本质是“家天下”,在对君主国家的战争中,要想取得胜利,没想象中那么复杂,只需要把皇帝“打疼”就够了。】 【一旦君主感受到了威胁,那他们会毫不犹豫的把家产分割出去一部分来解决问题,换取和平。割地、赔偿不在话下,因为相比而言,防止底下的人推翻皇位统治,才是首要任务。】 【在近代史里面,大清被列国欺辱的真相,无论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驲战争,或是后来的八国联军侵华,这些战争并没有一次是进行到了需要举国全面决战的地步,都是满清皇室感到害怕,最终投降。】 【同时这也体现出了,君主国家的另一个弊端,就是无法对民众进行战争动员。因为百姓都觉得,谁当皇帝都一样,并没有区别。】 【对皇帝而言这是侵略,对百姓而言却是“狗咬狗”。所以1931年驲笨正式开启罪恶的侵华战争,而明明军事力量强大的张学良一枪不开丢了整个东北,或许也是一样的想法。甚至后来张学良在接受凤凰电视台的采访时曾经解释过自己为何不抵抗丢掉东北,说道:“人家都说我不抵抗,打不过人家。打什么打?”】 【二战时驲笨敢偷袭珍珠港,也是陷入了此前对君主国家战争的固定思维中。】 【驲笨认为重创了太平洋舰队,镁国高层就会感受到威胁,进而害怕,接下来就是议和、赔偿。然而二战时期的镁国早已更新到了最新的国家体制版本——民主国家。】 【民主国家,国家和人民利益一体化,因此镁国的战争动员进行的无比顺利,妇女在后方搞生产建设,男性奔赴前线杀敌,最终驲笨在太平洋战场惨败。】 【幸运的是在驲笨全面侵华时,华夏也进行了一次国家体制的革新,从君主国家进化到了民族国家。民众不再袖手旁观,拿起武器,不再是为了端坐高堂大殿里的皇帝,而是为了仲华民族而战。】 【而塑造出华夏民族共识的人,就是孙中山先生!】 【因此,孙中山被称为“国父”,完全是实至名归!】 【正是因为我们对这片土地有强烈的爱和归属感,我们才会期待国家能变得更好、更富强!才会投身于祖国的建设当中!】 【倘若民众都冷眼旁观、噤若寒蝉,那与大清那些眼看瑛军侵略和拍手叫好的“愚民”又有何区别?】 【相信时代、拥抱华夏!】 【视频结束!】 弹幕:张学良的武器精良、实力强大,居然就那样退了。 弹幕:张学良是的是忠臣还是卖国贼? 弹幕:幸好有孙中山先生,否则民众还没觉醒! 弹幕: 。。。。。。 清朝 乾隆愤怒的骂道: “哼,大清战败,不是帝制局限、不是科技落后,而是那些汉人贼子不思报效朝廷,总想着推翻朕的大清!” “如果他们汉人能够拥护朕大清,为朕大清出力,大清又岂能这么快就灭亡?” “说什么谁当皇帝都一样?如果真是这样,他们为什么就喊着要‘反清复明’?” “说到底,就是不甘心被朕满清统治,他们汉人就是一直都想造反!” “朕多次下江南,哪一次不是有贼心不死的乱臣贼子想要刺杀于朕的?” 乾隆骂骂咧咧,显然对于光幕中说到大清被打通了就割地赔偿的说法,非常不赞同。 “皇上,这,这光幕所言,确实,确实不太周全。” 和珅不敢直接说光幕是在放屁,因为他也不确定这光幕到底是什么样的神奇力量。 “那些汉人无时无刻不在想着造反,尤其是近些年来,那山东一带就更是尽出刁民,总是想着要起义造反。” “这样的刁民,如果只是施以恩宠,必然于事无补,必定要对他们施以雷霆手段进行震慑!” “攘外先安内,只有内部稳定了,朝廷才有精力去对付洋人啊!” 乾隆点了点头: “不错,看来朕之前想着要缓和与汉人之间的关系那是不对的!文字狱并没有错,也只有严厉的对这些有谋逆之心的汉人进行管制,才能让他们有所收敛!” “陛下英明!” 一旁的纪晓岚想要上前劝说, 但是一看到乾隆愤怒得发黑的脸,也就止步不前。 。。。。。。 秦朝 始皇帝嬴政这时再次回味光幕中所说的一切, 不由得心中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朕自从统一六国,建立君主帝制,影响后世两千多年!” “却不曾想最终也因为帝制,而让华夏被西方列强欺凌。” 光幕中最后再次提到孙中山,也正好将他之前的疑惑解释清楚了。 当时的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朝,明明从光幕中叙述来看,那孙中山似乎直接参与的并不多, 而且多次起义都失败了。 但最终南方势力却纷纷推举孙中山作为临时政府的总统! 如今光幕中阐述帝制与更先进的民族、民主制度对比,确实有很大弊端。 而让后世大清华夏子民觉醒民族思想的,不正是孙中山努力的结果吗? “孙中山先生,确实担得起‘国父’之名啊!” 嬴政由衷的叹了口气。